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筑牢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阵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跨海翻山的首钢力量

发布时间:2025-03-21 10:51:34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科技创新提供动能,产业创新提供场景,要把动能和场景紧密结合,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首钢集团作为钢铁行业的重要代表,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深入践行创新发展理念,通过在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融合、与商业模式创新相融合的“一引领两融合”战略指引下,创造新场景、衍生新业态,为自身发展和区域协同注入强大动力,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创新驱动:技术创新为核心,提升产业竞争力

创新,有“十年磨一剑”的锐意坚守,也有“立竿见影、一剑封喉”的果敢突围。首钢牢牢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满足客户高端需求,在时代洪流中始终与国家战略发展同步同频,通过深耕细分领域,培育了具有比较竞争优势、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拳头产品”,并以“春风化雨”般的服务,滋润着人们更高水平的“美好生活”。

构建高端产品矩阵,打造技术领先“金刚钻”。

首钢始终将技术创新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不断突破。在能源装备用关键金属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航空航天装备用材料、建筑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首钢积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高温母合金材料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北斗”星载原子钟、“两机”专项等重大领域重点项目。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现有产业的高端需求,还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

首钢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硕果满园。世界首条多模式全连续铸轧生产线建成投产,引领了薄规格高强热轧带钢高效绿色智能制造新方向;世界首条面向新能源汽车用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和具备100%薄规格高磁感取向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相继建成,实现了从“0”到“1”的创新突破,目前国内每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首钢芯”。“蝉翼钢”“蚕丝钢”“电工钢”、新一代锌铝镁镀层等“明星”产品的广泛应用,是首钢技术创新的有力证明。面向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卡脖子”“掉链子”难题,面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需要的新材料新需求难题,面向超越现有领域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赛道突围拓展难题,首钢积极开展自主攻关、协同攻关,形成了助力大国重器、助力绿色低碳、助力美好生活的首钢高端领先产品矩阵,以首钢技术创新的“硬核实力”,呈现出了独具一格的首钢特色、首钢气派。

涵养开放创新生态,争做原创技术“策源地”。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为了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首钢致力于打造自主创新源头和原始创新策源地,构建了“横向衔接、纵向贯通”的研发体系。这一体系与上下游龙头企业、国内外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搭建联合研发平台,形成了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作为首批原创技术策源地承担单位,首钢持续加快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彰显了其在行业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俯身做科研,昂首看世界。首钢积极强化联合研发体系,与新天绿能、奥托立夫(中国)等众多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多家联合实验室。通过这些联合实验室,共同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及用钢开发、汽车安全系统用钢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此外,首钢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助于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还提升了首钢在行业内的技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推动智能制造升级,拓宽提质增效“新空间”。

数字化赋能是首钢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首钢积极引入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和数字化管理系统,大力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在智能工厂中,生产线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使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首钢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成果丰硕。发布了首钢集团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指南(2024版)和首钢工业互联网平台1.0版,推动了集团整体数字化水平的提升。财务一体化、财务共享系统覆盖至矿业等单位,财务公司完成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直连项目,业务用时大幅缩短。首钢股份智慧碳管理一期平台上线,首钢京唐智能物流管控平台及无人仓储项目建成投用。首钢冷轧凭借先进的技术架构和广泛的技术应用,成为全国钢铁行业第三家、全球钢铁行业第七家“灯塔工厂”。

技术研究院搭建新能源电动车数字化车身研发平台,首钢地产落地数字化营销客服平台,首钢建设拓展BIM平台数据建模和应用场景,首颐医疗完成数据资产登记存证,首惠产融实现数据资产入表,首钢智新获批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首钢京唐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首钢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

高效协同:融入区域战略,开辟协同发展新格局

首钢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从产业搬迁的“地理转移”到产业协同的“区域联动”,系统整合创新要素资源,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了首钢力量。

发挥钢铁旗舰集聚效应,推进产业链延伸及配套建设。

通过搬迁调整,首钢建成了世界一流精品钢铁生产基地,实现从长材到高端板材的转型升级,形成以汽车板、电工钢、镀锡板为核心的高端产品集群。目前,首钢集团在河北地区已有京唐、迁钢、矿业等80余家企业,累计在河北投资2000多亿元,向河北钢铁新基地转移职工1.2万余人,有力带动了区域产业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首钢与秦皇岛港务局、京唐港、河北省建投、唐钢等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曹妃甸30万吨矿石码头;首钢京唐自有成品码头年吞吐量达2000多万吨,业务覆盖全国沿海主要港口;5G智能物流库被评为“唐山市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卸船机远程智能化操作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

近两年,随着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布局加速形成,首钢立足行业特色和产品优势,在“链群”建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首钢股份、首钢京唐的汽车板、电工钢、镀锡板三大战略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前三,展现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围绕氢能领域,研发应用于国内首条长距离、高压力掺氢管道的输氢管线钢,并主持编制了《氢气输送和存储管道用钢板及钢带》国家标准,促进输氢管道用钢的行业应用。

打造区域协同示范标杆,促进研发与应用深度融合。

步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二个十年,创新的重心已从“破壁垒”转到“强联合”,呈现出“1+1+1>3”的显著成效。新质生产力成势处,高质量发展动力足。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激活京津冀地区要素禀赋、发挥京津冀地区比较优势、赋能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通过深入学习、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结合首钢高质量发展自身需要,首钢集团党委提出了“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钢场景”的战略部署,并将其作为首钢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形成了创新要素全域流动、创新工作全员参与的良好创新生态。首钢智新荣登中国独角兽企业榜,涌现了北冶公司、首钢吉泰安、首钢朗泽、信通首承等多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

不断孵化的创新成果走向生产实践。比如,首钢朗泽自主研发的“含碳工业尾气生物合成乙醇及蛋白技术”,可将含CO、CO2的工业尾气直接转化为生物乙醇及微生物蛋白等高价值产品。2024年11月,含CO2工业尾气生物合成无水乙醇项目在其河北生产基地开工建设,建成投产后,年生产无水乙醇1.5万吨,可作为清洁能源添加到汽油中,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同时,每生产1吨乙醇可直接消耗二氧化碳0.5吨,对我国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搭台引凤双向奔赴,建强人企共进产融结合保障体系。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人才与金融成为关键要素。首钢集团积极作为,在人才队伍建设与金融保障方面持续发力,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首钢借助京津冀优势教育和人才资源,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过去十余年,依托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吸引众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汇聚京冀。建设京唐钢铁项目时,不仅吸纳近500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还带动上下游服务业约两万人就业。近年来,凭借“人才强企”战略,利用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选树“首钢科学家”“首钢工匠”,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了科技领军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集团内部形成“人才反哺”生态,涌现出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聚力科技创新。同时,首钢与北京景山学校合作办校,解决了职工子女教育问题,提升了区域教育水平。

在金融领域,首钢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深化产融结合。北京市政府与首钢集团共同设立北京京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多个重大项目,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例如,设立项目基金,助力首钢园区建设运营;助力理想汽车总部及生产线落地北京,推动高端产业发展。此外,首钢还发力供应链金融,首惠产融深耕京票业务,累计开票量超295亿元,融资230亿元,服务客户超3900家,畅通了产业链“微循环”。

精彩蝶变:创新业态模式,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

“五、四、三、二、一!新年快乐!”时间指针来到2025年这个意义非凡的“十四五”收官之年,15.7万人次汇聚首钢园,北京新年倒计时活动五次落地首钢园,举办地从一高炉到三高炉再到四高炉,见证了首钢园更高国际水准的城市复兴新地标空前时代魅力,以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城市更新的勃勃生机。

融入城市发展,拓宽承载新功能。

首钢园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是“两园一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将抓好“两园一河”联动发展、打造京西活力空间纳入全市重大战略部署。面对“两园一河”联动发展机遇,首钢以“一引领两融合”为实践路径,顺应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及商业模式创新,注重园区与周边山景、河流等生态要素的融合,利用好园区灯光、水岸资源,开展重点区域场景联动策划,拓展园区创新业态体验线路,把首钢园的布局建设发展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发力点。

首钢园区作为首都长安街西轴线上的重要城市功能区,牢牢把握建设一“高地”一“支点”的使命任务,深化新首钢工业遗存和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聚焦“四个复兴”,主动服务北京市“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积极融入“五子”联动,抢抓“两园一河”联动发展机遇,加快科幻、会展等产业及消费业态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发展,打造“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

曾经钢铁之城的熊熊炉火幻化成燃腾的人间烟火。从“首钢模式”的老工业区创新可以看到城市的进程和国家的发展。首钢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披荆之路,也走出了一条“独具国企担当”的先锋之路。

完善产业布局,建设科创新高地。

作为产业转型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首钢园深入完善产业布局,坚持商业模式创新,加快资源整合,紧抓“新产业”培育,大力提升园区产业能级,科创高地建设成效显著。

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是首钢科幻产业生态链的核心之一,助力首钢园构建产业生态、托举“科幻之城”、打造新时代城市新地标,吸引了一系列文娱体验、创新设计、科研办公等相关企业进驻落位。首钢园构建了“1+3+X”产业体系,聚焦“科幻+”,发展互联网3.0、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精尖产业集群。围绕“强链、补链、延链”精准招商,引入了咪咕文化、航天智能院、中译语通等多家龙头型、链主型企业以及一大批中小企业,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集聚态势。

2024年,在园企业数量达到928家,国高新、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等企业资质180项,园区科创属性进一步增强。园区产业发展得到了国家部委、市级部门充分认可,获评北京市首批中关村特色产业园、北京市首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几十项荣誉称号,园区知名度、显示度大幅提升,成为科幻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标杆。

丰富多元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

首钢园积极打造多元消费场景,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支点与示范样本。依托冬奥遗产首钢滑雪大跳台打造“新春嘉年华”,依托工业遗存秀池打造“冰上文化节”,举办科幻+体育+文化融合的“AI文化跨年展”、“非遗醒狮表演”、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新春专场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首钢园登上小红书打卡地TOP3,吸引超20万游客到访体验。2024年,累计入园客流超过1300万人次,同比增长8%,其中京外游客占比28%,同比增长60万人;带动销售额同比增长9%,实现消费收入5.8亿元。在2024年端午、中秋和国庆假期,游客接待量均跻身北京市景区(地区)前十位,入选北京主题乐园好评榜第一名、美团年度必玩榜、大众点评“新热榜单”,获评2024年国家级夜间文化与旅游消费聚集区及北京市夜游新地标、全球首发中心等。

园区建设没有产业不稳,没有消费不活。作为产业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首钢园坚持商业模式创新,加快资源整合,扩大“增值性服务”,紧抓“新产业”培育,大力提升了园区产业能级,走出了一条首钢特色的发展道路。

展望未来:持续创新协同,引领行业发展潮流

从2024年“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到2025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细微的变化意味着更加强调要把科技创新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能源转型产业链与绿色制造产业链等为代表的我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将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在未来发展中,首钢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持续推进“一引领两融合”战略路径走宽走实。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首钢将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的深度融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绿色低碳、新材料、智能制造三大前沿领域,系统整合创新要素资源,积极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增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将加快推进首钢股份近“零”碳冶炼项目、京唐镀锌汽车外板新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以在冀龙头企业为支撑,发挥“基点”“胶点”作用,进一步带动产业集聚式发展。同时,将深度对接属地政府、行业协会,协同开展资源链接、产研合作、项目招引,促进产业集群横向协同、纵向贯通,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在钢铁产业领域,不断深耕细分市场,锻造核心技术长板,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开展用户EVI服务,推动钢铁产业向高端化、特色化和差异化方向发展。重点突破纯锌热成形钢、高疲劳车轮用钢、输氢管线用钢等材料的工程化应用瓶颈,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钢铁集团和有核心优势的产业集群。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首钢将借助京津冀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加大高层次、高水平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推动高素质人才在京冀两地高效流动,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衔接,为企业发展和区域协同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在金融支持方面,首钢将持续深化产融结合,发挥金融杠杆的撬动作用,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开展投资运营、搭建融资服务平台等方式,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探索以金融助力产业升级、以资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在园区发展方面,将围绕抓住“两园一河”联动发展机遇,找准首钢园的定位和布局;围绕产业发展规划和能级提升,做好科幻、电竞、元宇宙等产业的矩阵式发展,建设科技园区,形成首钢园的立身之本;围绕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钢高地,提升不动产的核心经营能力和为入驻企业服务的能力。打造“新空间”,培育“新产业”,塑造“新生态”,拓展“新场景”,升级“新消费”,加快构建“五新”园区,向着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目标迈进。

首钢集团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中,通过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和园区转型等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首钢将继续肩负起国有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践行“一引领两融合”战略路径,不断创新进取,为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续写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