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社会公益

在祖国边疆传递助力脱贫攻坚的首钢力量 ——首钢伊钢在疆开展扶贫帮困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0-12-07 17:12:42

50EDEC63AD4024AF1EC6FADD5BC35092.jpg

首钢伊钢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则克台镇,地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现有职工1700余人,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职工占40%以上。近年来,伊钢公司党委在集团公司党委的有力领导下,在集团工会等上级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积极响应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和方针,千方百计克服疫情影响和经营困难等不利因素,主动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新源县等属地各级党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全力做好企业贫困职工扶贫救助、接收安置南疆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人员脱贫就业以及与疆内贫困村“结对子”帮扶等工作,以实际行动彰显首都国企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担当,在天山南北传递着助力脱贫攻坚的首钢力量。

对口帮扶显真情

伊钢公司生产车间外,25岁的哈萨克族青年职工、质量检查站取样工阿恩沙尔正在忙活着铁精粉、焦炭、石灰石等冶炼原料的取样和送样工作。这个浓眉大眼、干劲十足的年轻人本是则克台镇阔克英村村民,几年前,其父母先后因病亡故,为治病还欠下了数万元的外债,阿恩沙尔和尚在读书的妹妹,为了还债不得已变卖了房产和土地。

当他们的生活遭遇困难时,伊钢公司将阿恩沙尔列入贫困帮扶重点对象,及时伸出了帮扶援助之手。据悉,近年来,伊钢公司党委、工会按照地区贫困标准,细致排查、梳理每名少数民族职工的家庭情况,结合实际列出需要重点脱贫帮扶的贫困职工和贫困家庭,有针对性地精准开展扶贫救助。伊钢公司党委书记夏雷阁告诉记者,为了加大帮扶工作力度,伊钢公司党委把对贫困职工扶贫帮扶具体形式、内容、效果,纳入集体和个人的重点考核指标体系内,固化“结对子”帮扶对象,强化责任意识,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可以说,从结对帮扶的那一刻起,像阿恩沙尔这样贫困职工及其贫困家庭的命运,就已注定改变。经过伊钢公司持续帮扶和阿恩沙尔自身的努力,如今他已经脱贫,家庭情况较从前有了巨大改善,不仅还清了外债,还盖了新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记者来到阔克英村迎宾街17巷阿恩沙尔家,小院里一人多高的高粱穗随风摇摆,红色的洋芋花热烈绽放,一阵清脆的鸽哨掠过李子树的树梢,牛圈里还养着两头奶牛。进门时,记者注意到阿恩沙尔家挂着醒目的“共产党员户”标牌;对此,阿恩沙尔掰着手指头历数这些年来的变化与进步:自从2015年入职伊钢公司后,每逢年节,公司党委和工会都会来人带着慰问金和米面油入户走访慰问;2017年,自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18年,与同在伊钢公司工作的爱人结婚;现在,夫妻二人刚刚要了二胎,一家人在整洁、温暖的房子里迎来了新生命……“该有的都有了,生活方面很齐全”,阿恩沙尔露出开心的笑容,“我正在学驾照,下一步计划买辆小汽车,娃娃长大了,开车接送他们上下学也方便。”

BBF54079C156A9B77C01867AFF2029D0.jpg

生活越来越幸福,作为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的受益者,阿恩沙尔用努力工作来回报党、国家和企业。在伊钢公司党委和工会的一次慰问中,公司党委副书记王鹏细心地发现,阿恩沙尔的手背在取样时对石灰石过敏导致感染,大片大片地掉皮。本着关心关爱职工的宗旨,公司准备帮助阿恩沙尔适当调整岗位,却被他拒绝了,“因为我喜欢这份工作”。

经过治疗手背皮肤恢复健康后,阿恩沙尔继续回到质量检查站干取样、送样工作,由于表现优异、成绩突出,被评为伊钢公司先进个人。“首钢帮扶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要努力把工作干好才能对得起这份恩情!”阿恩沙尔如是说。

带着真情、带着责任,帮助贫困职工和贫困家庭走出困境,拥抱美好新生活,这只是伊钢公司扶贫帮困的一个缩影;在助力新疆少数民族职工脱贫攻坚之路上,首钢人的爱与力量始终相伴。伊钢公司炼铁事业部、炼钢作业部有两名贫困职工巴合达力、阿曼,他们的小孩分别被确诊患了白血病,公司党委和工会及时对这两个家庭给予会费帮扶、发起职工捐款,并通过“水滴筹”在公司公众号上发布,号召职工捐款救助,短短一周共筹集捐款11万元,为因病致贫的两个家庭带去了希望。

安置就业暖人心

在伊钢公司职工食堂外的馕坑前,30岁的维吾尔族职工努尔艾合麦提·阿布来提挽起袖子,把扎有细点花纹的圆形面饼坯浸在牛奶里,再均匀撒上白芝麻,然后一手撑着馕坑的边沿、一手举着饼坯,俯下身“啪”地一下又准又稳,把饼坯贴在高温的馕坑内壁上。加热烘烤中,随着饼皮鼓出一个个小包,面粉的香气交织着奶香和芝麻香,从馕坑里升腾而起。掰一块烤至金黄的热馕细细品尝,外脆里软、越嚼越有滋味,不由得让人感叹,这真是面与火碰撞出的新疆特色“美食艺术品”。

记者采访了解到,努尔艾合麦提来自全国深度贫困县——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原本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收入不稳定。2020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对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地区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的数万名劳动力,统一进行转移就业安置,着力解决民生就业问题。伊钢公司积极响应号召、落实政策,在企业自身经营压力巨大、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于2020年3月底,稳妥接收了136名来自和田地区皮山县、策勒县的南疆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到岗就业;其中86人工作、生活在伊犁州新源县则克台镇的伊钢公司本部,另外50人安置在伊钢公司下属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的凯宏矿业公司,实现了转移人员全部上岗。努尔艾合麦提就是在政府和企业共同推进的南疆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工作中,和妻子温且姆·安外尔一起入职伊钢公司的:他在公司职工食堂当面点师,妻子是保洁员,夫妇二人从此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这些南疆少数民族群众家乡自然条件艰苦、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偏低、普遍缺乏汉语沟通能力;而且,在136名转移安置职工中,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就有122名。因为这些因素,他们在工业企业中从事生产岗位的难度极大。伊钢公司总经理马金芳告诉记者,本着“接收好更要安置好、使用好”的宗旨,伊钢公司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南疆职工具体就业和生活安置问题,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整体工作方案:

首要先过语言关,伊钢公司人力资源部对这些南疆职工开展汉语培训,同时开展安全生产和岗前技能培训,各支部党员干部组成专项小组,制定培训计划,一对一教语言、手把手教技能,为南疆职工尽快达到上岗作业标准创造条件。其后,各生产部门克服困难,在本就紧张的产线作业岗位抽调专人,一带一对他们进行现场操作培训,目前南疆职工技能水平逐步提高,已择优选拔其中30人到伊钢公司各生产厂矿进行操作岗位实习、作业。其次,结合南疆职工实际,合理安排他们从事安保、后勤、绿化等工作;对于努尔艾合麦提这样有打馕等特长的职工,伊钢公司建造了馕坑、洗车房等设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稳定就业、稳步脱贫。现在努尔艾合麦提用馕坑做出来的烤馕和烤包子,深受职工欢迎,往往在食堂的售饭窗口摆出来,就被大家抢着买走。

此外,在改善生活环境、增进职工福祉上,伊钢公司工会投入专项资金、生活服务中心牵头组织完成了职工宿舍改建,配置了夫妻公寓,生活设施不断完善。伊钢公司工会还为他们购买了羽毛球、篮球等体育器材,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经过伊钢公司的有力组织和引导,转移安置职工现在和谐稳定、安居乐业,逐步转变为现代产业工人。

到伊钢公司工作七个多月,努尔艾合麦提和妻子的汉语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他们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扶贫政策、政府和企业共同帮扶举措所带来的益处和变化,更加热爱自己的岗位,目前已双双成为工作骨干。

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温暖南疆无数家庭。当记者穿越西域,驱车1700公里从北疆新源县的伊钢公司来到南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走进科克铁热克乡萨依巴格村时,正在休假中的努尔艾合麦提笑容可掬地站在家门口迎接。他的母亲包着头巾、穿着传统的维吾尔族长裙忙前忙后,摆出西瓜、葡萄、糕点招待远方来客。这位60岁的维吾尔族老妈妈不断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依靠在首钢伊钢公司的工作,我的儿子和儿媳成为国企工人,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家里日子越过越好,感谢首钢的帮助!”

从努尔艾合麦提家告辞后,记者还拜访了皮山县科克铁热克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努尔阿布

拉·马合木提。因为常年扎根基层、经常走访贫困户了解其思想和家庭困难,乡长对属地被转移安置的劳动力人员情况了如指掌。谈及伊钢公司尽最大努力帮扶南疆贫困群众长期就业、稳定就业之举,他认为,首钢伊钢公司把握政策方向正确、行动举措落实到位,通过促进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安置、助力深度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攻坚,起到了带动引领作用,树立了有责任有担当的首都国企形象。

搭建平台促发展

夜幕降临,伊钢公司大门以西50米,有一个彩旗招展、灯光闪亮的“大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据悉,这是伊钢公司与属地村队共建的“首钢伊钢公司职工扶贫创业基地和扶贫共建村贫困村民的联合创业中心”——富康大巴扎。

随着首钢集团履行社会责任、各级扶贫帮困工作深入开展,伊钢公司积极参与“百企联百村”结对共建活动,开动脑筋创新扶贫工作思路、拓宽特色帮扶渠道。新源县则克台镇阔克英村和肖尔布拉克镇洪土拜村是伊钢公司结对帮扶的两个贫困村,公司生活服务中心下辖的职工食堂、小超市优先采购村里的农副、畜牧产品,既满足了伊钢职工生活需要,又拓宽了贫困村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伊钢公司还充分利用国家和当地政府搞活市场经济、鼓励个人创业的惠民政策,在属地新源县与则克台镇政府支持下,将厂区外阔克英村闲置空地改建为自由商贸市场,解决企业困难职工创收和驻地周边村民就业问题。

2020年6月中旬,由伊钢公司工会牵头组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和人力、物力的“富康大巴扎”建成使用;它占地12000平方米,分为美食夜市区、服装小商品区、巴扎区、停车区等,共计一百多个摊位,预计增加170个创收、就业岗位。据介绍,这个集市每周一次定为固定的“巴扎日”,大家摆摊售货;夏季则成为夜市,伊钢公司接收的南疆职工来此当保安员、服务员,利用业余时间增加收入。

新源县则克台镇阔克英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建营是共建大巴扎结对项目的见证人。他说:“得知村里缺乏建围墙、平整场地的资金困难后,伊钢公司给与大力支持,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大巴扎场地很快就搞起来了。”阔克英村很多困难户还直接给周建营打电话,“想要个摊位卖小吃创收”。而伊钢公司30多名贫困职工及家属,在工会建立经营项目、联系进货渠道、协调业余时间、提供经营支持等帮扶举措下,已在大巴扎上开设和经营着商铺。

人间烟火气,连接百姓心。据了解,则克台镇没有大型、集中的饮食和生活用品交易市场,首钢伊钢公司富康大巴扎的投入使用,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带动增强当地经济发展,还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拓宽了渠道,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村民们说:“大巴扎建在家门口特别方便,进去逛一圈,跟赶集一样,购物和吃喝都有了;还能把家里养的鸡、种的菜,拿到市场上买卖交易,增加收入。”阔克英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建营认为,大巴扎方便群众生活、解决贫困户就业、推动乡村经济聚人气,老百姓评价高、社会效益好;“把党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到了实处,感谢首钢集团、伊钢公司对地方发展的支持!”

深秋的一个午后,记者跟随共产党员、伊钢公司工会副主席李林,来到阔克英村看望结队帮扶的贫困户。李林告诉记者,这家哈萨克族困难户的男主人早已去世,大女儿加娜提因高位截瘫无法自主行走,伊钢公司党委定期送去慰问金和米、面、油等慰问品,鼓励和引导加娜提自主创业、脱贫致富。

院外,阳光洒在苹果树上,小黑狗欢快地跑来跑去;屋里,加娜提正和妹妹务尔皮亚盘点货物,桌上放着热气腾腾的奶茶和酥油、炒米等食物,姐妹俩眼神明亮,年青漂亮的脸上洋溢着青春活力。加娜提告诉记者,腿脚虽然无法行走,但自己扬长避短,在家利用电商平台、网络直播卖货,目前已初尝胜果。随即,加娜提坐在充满民族风情的花地毯上,支起手机,打开“抖音”,面对摄像头用哈萨克语推销洗护用品和化妆品,自信又大方。对她而言,自主创业不仅仅是生意,更是生命的意义。

EEE8BAB8B43111DA4A024FECFCBB8A98.jpg

同样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藏桂乡库勒艾日克村,走进36岁的维吾尔族村民麦麦提托合提·阿西木的80亩枣园,挂在枝头的和田骏枣又大又红,已经成熟的灰枣肉质紧密、香甜多汁。麦麦提托合提一边照顾三个孩子、一边打理枣园,妻子布阿西·阿伍提则在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安置就业工作中,被伊钢公司接收成为保洁员。就在夫妻俩铆足劲为小家脱贫奔小康而努力时,受2020年以来的疫情影响,枣园里丰收的枣子销售渠道不畅;俩人一个在家愁眉不展,一个工作时情绪低落。

伊钢公司党委得知这一消息,派专人到家中了解情况。工会副主席李林和工会干事郭亚男鞋上沾满沙土,带着企业党委的嘱托远道而至。她们进入枣园看长势、估产量,为枣产品销售想办法、寻出路;同时精心拍摄、编辑了枣子种植和收获的视频,利用微信朋友圈开展爱心助卖公益活动,目前已得到不少首钢集团兄弟单位和首钢职工的响应。采访中,记者在枣园里还见到布阿西的弟弟图尔荪·托合提。懂汉语、善表达的他告诉记者,姐姐现在走出农村到伊钢公司工作,开眼界、长见识、收入稳定;家里枣园有企业帮扶当后盾、做保障,姐夫的心里也宽慰不少,追求美好生活的干劲和信心更足了。

事实上,不仅仅帮扶布阿西一家,对于南疆贫困职工家中种植的农副产品,伊钢公司一直都在积极牵线搭桥,传播农情信息,推广扩大销售。据悉,在首钢集团工会的大力支持下,结合“首钢挚友APP”,正在建设打造中的“伊钢公司线上扶贫商城”,是“互联网+精准扶贫”的一个创新模式。对此,首钢集团工会领导表示,推广新疆扶贫产品的做法,使首钢职工、城市居民买到好东西,让扶贫产品卖出好价钱,促进产销对接形成好机制——打造“线上扶贫商城”的目的,就是帮助贫困职工和贫困家庭增收。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首钢伊钢公司帮扶属地贫困群众、实现企业发展与脱贫攻坚互促共进的真实写照。近年来,伊钢公司累计走访慰问贫困职工家庭460次,为地区协调实施帮扶项目2个,投入帮扶资金150万元,帮助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户110户122人脱贫摘帽,为新疆地区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经济发展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用实际行动谱写出首钢履行社会责任的精彩篇章!

公司声明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