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钢要闻

创“新”路上阔步前行

发布时间:2024-12-18 16:39:18

新思路寻找新出路,新技术寻找新赛道,新模式寻找新蓝海。

首钢长钢近两年来,紧紧围绕国家“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战略方针,矢志创新驱动逆链而上,将首钢集团党委提出的“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钢场景”这一中心任务,用实际行动写在了长钢大地上——

生产一线“新”改革

客观地说,由于国际国内大形势的复杂加上行业的持续低迷,哪一家钢铁企业也不容易,尤其对于具有生产链条长、体格小、社会责任大的长钢来讲,更是走得谨小慎微。多年来,首钢长钢不断且深刻地坚持着“向成本要效益,向灵魂要改革”的经营理念,才得以在风雨飘摇的市场中立足。但即便是这样,也不可能长期进入“保温箱”。2023年10月起,两座高炉一改先前的优秀指标状态,相继出现问题,经营也随着高炉问题逐渐跌入低谷。

困难面前,最能考验职工爱岗敬业的担当;问题面前,最能考验中层领导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严峻经营生产形势面前,最能考验公司领导运筹帷幄、扭转困局的气魄与胸怀——

职工们日夜守在高炉前,小心翼翼,仔细观察着高炉每分每秒的变化,一有不妥,马上上下联动;厂长们日夜轮换值班,与职工们蹲守在一线;公司领导每次早会、专题会都详细安排高炉运行方案,上下游如何最优地配合高炉生产;长钢公司党委书记不是在高炉现场,就是一连几个小时详细观察分析高炉画面,大家所想像的所谓“一把手”手指一挥、强加考核的管理荡然无存。

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在这种接地气的工作作风带领下,你可以看到,长钢的整个团队都在为高炉全力以赴!

在整个洗精煤行业质量普遍下滑的行情下,焦化厂为保铁厂用焦质量需求,始终坚守“服务高炉”的理念,严守冶金焦质量底线,将工序指标逐项分解与落实,利用“学巴钢”小指标平台,将这些关键指标纳入竞争体系,确保指标的进步性,在对产品质量有支撑性的基础上,从工序指标中弥补因原料价格造成的成本上升影响。

在高炉恢复阶段,大量的铁水罐因为铁水温度低、出铁间隔时间长的原因导致墩罐,处理不及时,就会面临高炉出铁无罐可用的尴尬局面,铁钢生产界面平衡也将被无情打破。面对困境,炼钢厂通过积极组织铁水罐铁水及时入炉、二次拉运等手段达到铁水罐快速周转、快出快进,同时针对结壳严重对铁水罐进行烧割,最终用实际行动守住了铁钢界面的平衡底线。

轧钢厂针对高炉实际生产情况,快速调整各产线的品种结构,克服品种、规格频繁更换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应对直轧刚性衔接带来的新变化,7号连铸机对南、北线同时直轧,成功打通了“一机两线”均分模式,以及“两机三线”的具有长钢特色的直轧生产模式;通过优化匹配连铸发钢、等待位辊道、直轧辊道及1、2号轧机间状态连锁实现7号铸机坯料100%直轧、“零”下线目标,不仅达到了理想生产组织匹配状态,而且煤气消耗一项可节约255立方米/吨钢,能耗降本约59.18元/吨钢,减少氧化烧损0.5%,成材降本约12.8元/吨。同时,突破南北线无间隔轧制技术瓶颈,实现了钢后高效运行。

除了这些钢铁主流程的生产单位,其他单位也尽职尽责,一方面保高炉,一方面按照公司系统安排,克服困难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上下联动,拧成一股绳”在困难时刻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尤为感人。在一次经营例会上,公司领导颇有感慨地说,这其中很多工作公司并没有安排,都是大家自行解决的……

的确,在整个过程中,不乏看到这些让人感动的瞬间:放弃休息日、节假日,一条路走不通就换另一条,虽肩负重担,仍默默负重前行……从中,我们看到了无私的坚持、坚不可摧的韧劲,如果不是这次检验,可能很难想象,长钢职工如此敢拼、整个团队如此坚强。也很难想象,上下游各单位如此团结,具有大

靠着“一个方法不对头就尝试下一个方法的不变信念、坚韧不拔的毅力、始终不气馁的韧性与灵活多变的思路”,他们最终攻下了这个碉堡。

“改革再出发,奋楫者先、创新者强”。生产既要稳顺,更要在创新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首钢长钢焦化厂汽车受煤坑项目是该公司的重点关注项目。焦化厂成立攻关小组,多维度开展工作,整体推进。每天在调度会上汇报前一天各项数据的达成率,对未达成项进行重点分析并帮扶,充分利用职工创新工作室平台,开展需要大量统计、分析及验证的相关工作,在锻炼技术人员的同时,也达成了分项目标的实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汽车受煤坑卸车率由之前的20%左右提升到41%。

炼铁厂攻关小组为提高铁水硅稳定率,将所涉及的四个环节分解为九个因素,确定机烧、风量、开铁口间隔时间达标率等三个攻关目标。严格执行公司提出的“攻守退”方案,加强筛粉管控,优化高炉操作,缩短开铁口炉次间隔时间。经过攻关,铁水硅稳定率达到95.75%,大大减轻了炼钢负担,简化了炼钢操作,提高了炼钢生产率及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减少了炉况波动,有力地确保了高炉稳顺运行。

炼钢厂主厂房转炉跨设有除氧泵操作室,区域东侧吊运钢水、西侧吊运铁水,处于高温热熔金属吊运影响范围内,一旦钢水包和铁水包发生倾翻事故,区域内岗位作业人员则存在较高的高温液体灼烫伤害风险。为消除这一隐患,炼钢厂组织实施了除氧泵操作室移位改造工程。通过将除氧泵操作室移位至主控楼,远程视频监控和电脑监控设备运行情况,远程启停水泵及调节阀门,同时实现了除氧、炉后除尘、汽化、蓄热器、螺杆发电、LF精炼等设备的集中管控,从根本上解决了安全隐患,提高了生产效率。

轧钢厂在棒线材生产线中,对电流的监控主要依赖操作工打开监控画面,人工查看各机架的电流图,以识别异常情况,并进行相应操作。由于主电机数量较多,一旦电流出现异常,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对此,职工们在一次事故分析会上创新性地提出:当查看电流,发现该时段轧机电流有明显异常时,启动电流智能预警系统,并在系统上增加声光报警;同时过滤无效的电流信号,防止误报警情况发生,进而对电流进行实时监控,并提前预警,达到有效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

涌现在生产一线团结奋战的感人故事、改革创新的故事还有很多,上面的讲述只是其中一个片段、一个缩影。但不难发现,职工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扛得住问题的爆发,技术人员创新引领的精神经得起难题的考验,公司领导班子的正确决策体现了管理的每一次进步与升华。这些背后,无不蕴藏着长钢广大干部职工敢担当、敢于迎难而上的创新精神,这些终将成为企业改革前行路途上的重要法宝!

数智化技术“新”应用

首钢长钢坚持数字化赋能,努力消除痛点和堵点,通过将分散的数据“孤岛”相互连接,逐步让企业迈上数智化赋能的轨道。

建立健全公司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先期实现OA协同办公、原料采购、产品销售、财务及人力资源等关键业务的线上管理,整合了计质量、NC、兰格电商等多源异构系统,建设了智能仓储管理系统项目,出库准确率达到100%、出入库作业效率提升了15个百分点,实现钢材产品下线的全流程无缝衔接,并同步开发了客户服务平台App,为企业提供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还构建了环保门禁系统,依托数智化技术,实现环保信息实时上传和指令下达,推进公司减污降碳系统协同增效。针对生产实际,陆续上马全自动煤焦制样系统、高线机器人焊牌项目、环保分布式控制系统、办公楼和营销楼网络建设等一系列单体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项目,进一步推行优化提效改革。

一年来,首钢长钢按照“坚持数字化转型,着力锻造‘数智’赋能长板,坚持战略引领、数据驱动、业务主导、持续改进,推进数字技术与首钢发展深度融合”的总体思路,数字化转型工作向新提质。目前,已完成投资管理系统、业财一体化项目、法务管理系统、司库系统及档案系统等集团管控类信息化项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业财一体化项目既是首钢长钢落实集团信息化推广要求,又是自身业财一体化提升建设的重点信息化项目。按照“将现有业务全部纳入系统,不允许存在游离于系统外的业务”的工作要求,首钢长钢领导牵头,经过310余人四个半月的奋战,顺利实现了集团推广和本地改造8个系统的集成,于今年1月份正式上线。不仅满足了财税一体化综合财务管控,也显著提升了财务管理效率。截至目前,首钢长钢凭借自动化率平均达到96%以上,在集团外埠企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而事关生产科学高效的数据中心机房也于去年6月份正式投运,并将首钢长钢属地十多套关键业务系统全部迁移到了数据中心,为公司实施生产制造管理与执行系统提供了更可靠、更稳定的IT基础服务支撑。

在智能生产方面,机器人技术成功应用于相关工艺。焦化厂码垛机器人代替人工用于负责硫铵的拿取码放,可替代3—5名职工,大大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与生产成本。轧钢厂自动焊标牌机器人可自动完成取牌—取钉—挂牌—归位等全套动作,节约了职工工作时间,提高了效率。质量监督站化学分析作业区炼钢分析室全自动制样系统,主要进行钢水分析工作。机器人一周内能既快又准地分析2100余个试样,大幅降低人为干扰,降低化验室劳动负荷。该站成品检验作业区钢筋自动拉伸设备则主要用于测量样品的重量偏差和力学性能,达到了精准判定检测结果和提高劳动效率的双重效果。瑞昌水泥智能插袋机和装车机,主要应用于包装车间插袋和装车工序,实现了从包装到车辆出厂全过程自动装运,实现了安全环保。

随着首钢长钢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深化,如今,他们已实现从物料采购、电商销售到仓储物流智能管控的运营自动化与信息流的无缝对接,增强了透明度可控性;实现了全自动煤采样、煤制样、煤风动送样项目,大宗原料智能制样,以及煤全自动分析系统的上线,提高了检验效率,降低了安全和廉洁风险;实现了环保分布式控制系统,适时掌握环保监测数据,规避了环保风险;实现了数据中心IT综合运维管理,为系统科学高效、有效组织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首钢长钢而言,数字化建设和转型道路走起来并不容易,虽然投资紧张、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但这些短板与不足都不会成为首钢长钢数字化道路前行的羁绊。在2024—2025年高质量发展规划里,首钢长钢明确提出,将充分发挥数据的更大价值和作用,用数据驱动公司经营管理,实现企业发展的高效率、强韧性及可持续性。

未来的首钢长钢,以数智化带动工业化的“两化”融合的发展道路将会越走越铿锵有力!

能耗双控“新”纪录

钢铁行业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能耗双控一度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稳定工业增长的一揽子政策举措的靶向聚焦点,是各钢铁企业细化落实这些政策举措时,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所在,充分彰显了这项工作不仅异常重要,而且迫在眉睫。

为此,首钢长钢详细发布了能耗双控降本增效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坚持管理节能与技术节能并举、从源头抓减量化用能、能源资源高效利用、节能降耗全员参与、奖优罚劣促节能降耗、绩效可评价等六大原则,同时,对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熔剂、动力等七个工序能耗细化分解了任务目标。

首钢长钢总经理为有效推进能耗双控工作,利用五个月时间,在焦化、炼铁、炼钢、轧钢、动力、生产处等基层一线单位进行调研,每一场推进会都长达三四个小时。调研中,各种尖锐的问题会随时抛出:高炉工序能耗为什么比计划升高,作业区里安装了多少个计量仪器,能否避免漏洞出现,水耗总量为什么与实际对不上?……这些问题被一一抛出。一时间,厂长语塞、作业长脸红尴尬、职工紧张出汗……总经理严谨的工作作风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力有效地推动了最基层的能耗工作。大家不敢怠慢,开始创新工作方式、增强工作主动性,按照目标值进行攻关。

通过不断努力,完成了直轧三期项目,拆除了棒线南线加热炉,节省降低了煤气消耗,提升了钢轧衔接效率;投运了富余煤气综合利用项目,提高了煤气利用率,实现熔剂由外购到外销的历史转变;建成投运了水泥热风炉项目,有效利用了焦炉煤气;建成投运了焦炉上升管预热回收项目;建成投运了H型钢烟气余热回收项目及蒸汽系统优化整合。今年年底,还将投运双超发电项目。一系列节能项目正在逐渐转化成效益效率。

与此同时,各工序还通过加强管理、技术创新、小改小革、夯实基础、优化流程、对标挖潜等方式方法,日跟踪、周分析、月总结,不断优化配料,优化核心消耗类指标,推行标准化管理,并应用能源信息化系统、数据中心实行科学合理的能源调度与及时监测分析,最大限度实现能源节能降耗。

截至目前,首钢长钢焦化、烧结、高炉、转炉、轧钢各工序能耗全面达到行业能效“标杆水平”,该公司被山西省生态环境厅评为长流程联合钢铁环保绩效A级企业,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评为钢铁绿色发展标杆企业。首钢长钢热轧带肋钢筋、热轧H型钢产品持续保持绿色产品认证;于年底即将投运的富余煤气双超发电项目,获得节能降碳中央专项补助资金。

一个一个对着标杆走,一个一个脚印扎实地踩。在“一盘棋”思想的管控下,首钢长钢全系统协调、全链条执行,用实际行动,助推能耗双控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非钢产业“新”局面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首钢长钢领导班子一致认为,企业不仅要从产品转型、数字化发展角度出发去搞战略经营,更要从钢铁外围实现突破,从而建立新的“桥头堡”,在这个思路的引领下,首钢长钢长铁绿能物流园开始筹谋规划。

2023年,当首钢长钢将物流园方案报送长治市政府后,被列为了重点项目。随后,在长治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首钢长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钢铁行业环保治理、清洁运输等环保政策,盘活厂内旧区闲置土地及铁路专用线资产,紧锣密鼓地建设首钢长钢长铁绿能物流园。

2023年9月1日,长铁绿能物流园项目一期工程顺利投资建成。2024年1月7日,从济南铁路局黄岛车站出发开往长铁绿能物流园的首列满载3400余吨的铁矿石集装箱火车专列驶入长铁绿能物流园铁路专用线,顺利卸车,开启了首钢长钢物流园产业的新篇章。铁矿石集装箱到站后无需拆箱,采取整箱直接装车的方式,运往公司新区料场卸料。从进园到出园,全程“货不落地”封闭式运输,实现了清洁运输和点对点、门到门服务,实现了全程货不落地的封闭式运输,清洁运输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也成为自山东港口到长治地区铁矿石铁路运输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对完善长治地区路网布局,构建现代物流大格局有着重要意义。无疑,这也对首钢长钢发展意义非凡,值得铭记。

2024年1月24日,物流园正式挂牌“山东港口山西(长治)内陆港”,标志着港口功能向内陆延伸,物流园区域竞争力日益增强。2024年12月6日,满载165辆国产品牌汽车整车的中欧班列从首钢长钢长铁绿能物流园缓缓驶出,经过阿拉山口出境后,奔赴目的地莫斯科,较转经海运方式节省时间20天左右,是长治地区开行的首趟始发中欧班列,进一步拓展了首钢长钢社会铁路运输业务,发挥了长铁绿能物流园在长治地区的铁路枢纽作用,填补了晋东南地区中欧班列运输的空白,大幅提升了运输时效,降低了企业出口物流成本,助力更多“中国制造”特色货品搭乘中欧班列走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截至目前,物流园共有10万平方米接卸货场,2万平方米大宗物资仓储堆场,并与国电合作,建设了1座换电站,配套了转运的新能源车辆。今年1—11月,长铁绿能物流园累计承接公司到厂集装箱矿粉93.13万吨,与铁路敞车运输方式相比,节约运费3492.33万元。外矿总体运输费用较去年降低1046.72万元,大宗货物铁路运输达到82%以上,已成为首钢长钢新的效益增长点。

与此同时,首钢长钢还有序推进非钢辅业单位进行市场化改革。针对支撑钢铁主业的水泥、工程、后勤中心、医院、宾馆等内部非钢产业单位,经过适度授权和不断强化合规管理,经营能力持续提升。

如果说,长铁绿能物流园是首钢长钢实施跨界物流,对冲钢铁业激烈竞争的战略发展手段之一,那么其他非钢产业则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全面开花。首钢长钢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经营能力持续提升,非钢产业创利为历史最高水平,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新的经济增长点让首钢长钢的生存力日新日强!

新思路找到了新出路、新技术拓展了新赛道、新模式探索到了新蓝海。生产一线源源不断的新改革,推动了生产效率效益的创新;数智化技术的不断提升与应用,推动了技术创新;能耗双控的扎实行动,推动了环保工作创新;非钢产业的新局面,推动了商业模式创新……在一项项工作的推动中,首钢长钢创新发展的道路不断迈上新台阶,产业链的创新力量也日渐强大,企业向前发展的驱动力成色更足。

截至目前,围绕“四个极致”,首钢长钢各工序能耗实现历史最好水平;指标进步率实现51.16%、达标率44.19%、超越率13.79%;外矿合同口径跑赢普指7.58美元;已累计研发高强特种钢筋、生产紧固件用钢、高精度锚杆钢、焊接用钢等4大类、26个品种、21个规格的产品,BWR4、Q355B、PSB830D精轧螺纹钢等品种钢产品比例已达到30%左右,HRB500E产品用于雄安工程建设,锚杆钢产品经加工后出口澳大利亚等国,初步构建起以普通建筑钢筋产品为主导、以品种钢产品为支撑的产品结构,产品结构战略转型初见成效;主导产品“上党”牌热轧带肋钢筋成功注册上海期货交易所交割品牌;H型钢超快速控制冷却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长治市揭榜挂帅项目专家论证;荣获2022—2024年度全国热轧带肋钢筋质量能力分级“卓越质量等级”称号等,这些钢材产品的“新”走向让人如沐春风、信心满满。

今天的首钢长钢,在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道路上,明确了以“高效制造、高品质制造、绿色制造”为技术创新方向,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绿色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为技术创新目标,从“产品研发、工艺技术创新、智能化建设、节能降碳”四方面同向发力,打造出企业创新之路新的增长极。

今天的首钢长钢,在首钢集团的带领下,实施全链条科学布局,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正在有机融合发展,创新摆在了企业改革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已贯穿一切工作,践行“一引领两融合”的行动掷地而有声。

今天的首钢长钢,在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正以新的面貌、新的格局、新的思维、新的谋略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些,终将汇聚成升腾的磅礴力量,让首钢长钢在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中突围,以红色血脉的顽强,争先又扬鞭,澎湃向“新”行!


公司声明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