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钢要闻

为创新工作做“加法”——记刘宏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4-11-22 16:45:47

4bcb6775d8be276bf677214001e66e6e.jpg

刘宏与同事们探讨焊接工艺。

创新成果

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大兴机场,展现着中国科技之优、文化之美的雄安新区,仅用10天建成的雷神山医院……一项项令人炫目的大国基建都有着首钢“刘宏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焊接“印迹”。

刘宏,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工匠、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

2013年,经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北京市“刘宏电焊工首席技师工作室”设立,后获批北京市刘宏技能大师工作室。201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刘宏工作室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20年,工作室被评为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完成科研成果35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165项,获2项软件著作权。

工作室名片

工作室成员:齐建、刘少鹏、刘鑫、果志伟、李学涛、张永强、张侠洲、董现春、张飞虎、鞠建斌、牟淑坤、王凤会、赵英建、付参、王月、熊俊珍、刘新垚、郭占山、王鹏博、余洋、伊日贵等。刘宏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齐备的焊接科研队伍,培养出高级技师7名,技师4名,高级工12名,“技师+硕博士”各施所长,技能人才与科研人员相互成就,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记者手记

一次次“1+1>2”的大胆创新,结出一个个科技进步的硕果;一条条风雨中开拓的航路,驶出一艘艘奔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船。刘宏技能大师工作室敢向技术垄断反复冲锋,勇做技术创新辟路先锋,将理论研究与现场实操紧密地焊接在一起,铸就了一块坚不可摧的金字招牌。

在技术研究院焊接车间的休息室里,几本散落在办公桌上的技术杂志与笔记,杯中冷却的茶水,静静地诉说着这里日常的忙碌与专注。屋内并无人声鼎沸,但从隔壁传来的金属交错声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活力。刘宏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诸位成员早已投入到车间的工作中,寻找着工艺的突破与创新。

总结+创新 提质又降本

“2013年,我们接到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水电钢的焊接,那时候真是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怎么满足焊缝强度要求,怎么兼顾降成本。”回忆起工作室初创的时期,刘宏感慨万分。

水电钢主要用于水电站的建设,包括压力管道、金属结构、水轮机等关键部件。随着大型水电站大装机容量及减量化趋势的不断发展,800MPa级水电压力钢管用钢在国内项目中开始应用。然而当时国内水电钢的焊接工艺尚不完善,国产高端高强钢焊材开发远远落后于钢板研发水平,无法满足国内施工条件下的低温韧性要求。研发钢材难,研发配套焊材更是难上加难。考虑到焊缝连接母材时存在复杂的力学、化学等影响因素,在课题立项阶段,刘宏便提出了自己对焊材的要求:焊缝寿命要高于母材寿命。接下来的几个月,刘宏和工作室成员焊枪在手,车间为家,多方比对开发新焊材、研发新工艺、改进新技术,对一个又一个焊接难题发起冲击。实验车间内,从神钢、奥林康、伊萨、大西洋等一线大厂采购的焊接材料堆积成山,大家用钨极氩弧焊、焊条电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等焊接方法反复摸索,小心实验,誓要拿下水电钢焊接这块“硬骨头”。

在不舍昼夜的研究攻关中,刘宏团队对已有焊材进行了工艺性评价,提出改进方向,最终成功开发出国产800MPa级水电钢配套焊材,大大降低了成本。刘宏算了一笔账,“过去从瑞典进口一吨焊材需要40多万元,而首钢开发的焊材一吨才10多万元,对一个需要1000吨焊材的工程而言,仅此一项就节约成本3亿多元。”

凭借焊材及技术服务的优势,首钢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国内率先创造了高端钢板+配套焊材+焊接工艺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成功应用于国内外31座大型水电站,对首钢高端产品的市场推广起到了示范作用。

技术+服务 助力冬奥会

首钢滑雪大跳台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和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地,共诞生4块金牌。大跳台的建设由首钢承担,不仅全部采用首钢自产的高端钢材,而且在裁判塔结构上首次应用了首钢自主研发的耐火耐候钢及成套技术,所用钢板及配套焊材、螺栓具有较强的耐火、耐候及抗腐蚀性能,用钢量达4000多吨。

刘宏介绍道:“首钢滑雪大跳台是一个钢结构工程,项目焊接工程量极大,光焊丝填充量就达160多吨,还包括多种接头形式和各种位置焊接,操作复杂,难度极高。”赛道存在一定坡度和弧度,最重要的是低温冲击韧性,在极冷条件下要保持不变形不开裂。由于整个赛道是多块钢板焊接而成,因此对焊接工艺提出了极高要求,每条焊缝都必须保证探伤一级无缺陷。被称为“水晶鞋”的大跳台“鞋跟”位置看起来是在地面上,实际上钢架构深入地下20多米,全部由焊接人员一点点焊接而成。当时正值夏季,施工空间狭小,焊工又是高温作业,对焊接工作是极大考验。

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滑雪大跳台工程,首钢成立了由王文华、刘宏和其徒弟刘鑫等老中青三代焊匠组成的专家组,对参与项目的电焊工进行严格理论和实操考试,择优上岗。施工开始后,刘宏坚持在大跳台钢构焊接现场进行指导,仔细查看每个构件,一边检查焊接质量一边拍照记录,及时纠正工艺操作,规范焊工的实操习惯,同时监督施工单位确保施工质量。

大跳台裁判塔原设计采用Q345B钢材,为满足防火要求,刘宏团队决定改用耐火耐候钢。然而当时国内外尚无配套焊材可用,刘宏团队决定自主开发。通过创新焊材成分设计,成功开发了埋弧焊丝、气保焊丝、电焊条等配套焊材,应用于大跳台裁判塔施工。

首钢滑雪大跳台建成后,成为世界首例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全程参与建造的刘宏,为此感到格外骄傲和自豪。

技师+硕博 薪火永相传

长久以来,技术研发团队重理论轻操作,普通技工则恰恰相反。刘宏技能大师工作室实现了二者的互补,“技师+硕博士”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研究团队结构,将“学院派”锻炼成操作的“实战派”,培养出多名综合型人才。“有了刘姐,焊接试验的质量和速度快多了”,团队初始成员杨建炜博士说:“我们各司其职,并驾齐驱。”

刘宏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巨大成功,让首钢集团开创了三个先河:开创了技能人才进入研究院的先河;开创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参与首钢技术研究的先河;开创了产品与应用服务一体化的先河。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在集团内部搭建了人才“立交桥”,操作技能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不断延伸,形成了从初级工到厂级技能操作专家,再到集团技能操作专家,最终到首钢工匠的纵向晋升体系,并与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两个通道横向互通。

“师傅毫无保留地传授理论、经验和技术。”刘宏的徒弟果志伟说。工作时,刘宏都会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体会,从焊接理论到实操技术,为徒弟们解释要点,手把手操作示范。多年来,刘宏共培养出高级技师7人、技师4人、高级工12人。他们多次在国家级、北京市级和首钢级的焊接技能竞赛中斩获大奖。3人获评全国青年岗位技术能手、3人获评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1人获评河北省技术能手、1人获评“唐山工匠”、2人获评“首钢工匠”。

如今的刘宏技能大师工作室,是首钢集团焊接工艺改进、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新品研发、技术服务的窗口,不断为社会和企业输出焊接高技能人才,让焊接试验少走弯路,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传承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发扬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首钢精神。刘宏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扎根一线、深耕专业,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司声明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