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劲舞正当时——首钢矿业深入推动“一引领两融合”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4-08-28 16:33:04
此时此刻,首钢矿山“新”风激荡,活力十足,创新浪潮正在涌动。
在杏山铁矿地面远程集中操控中心,1354中深孔台车司机蒙江波正操作手柄控制井下311米水平台车进行穿孔作业。
在大石河铁矿,选矿终端技术创新工作室青工郭富友正在采用3D建模技术模拟马城铁矿选矿终端站生产运行情况,据此提出流程优化建议。
深入贯彻“一引领两融合”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首钢矿业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等“新”资源层出不穷,一场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深刻变革正在上演。
从“引导”到“引领”,技术创新一马当先
“引”是引导,强调过程;“领”是引领,侧重结果。引是领的前提,领是引的目标。
如何掀起最猛烈的创新风暴?
矿业公司把技术创新摆在发展的最优先位置,深刻把握规律,努力“锻造长板”。技术创新地位从“引导”向“引领”的转变,是企业发展战略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矿业公司以“现场无人化、操控集约化、管理智慧化”为目标,制定“十四五”规划、智能矿山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及年度专项方案。着力搭建“智能采矿、智能选矿、智能运输、智慧管理”四大平台,全面启动智能矿山建设。经过探索与实践,智能矿山建设顶层设计及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三化两图四平台”的智能矿山建设体系,智能矿山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圆满收官。
继5G+井下单体设备远程遥控在杏山铁矿实现规模化应用之后,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组织的成果评价会认定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进一步发挥技术创新优势,矿业公司继续“锻造长板”,在马城铁矿、唐首马铁矿地采工程建设中同步推进智能矿山建设,打造凿岩、出矿、喷浆台车、装药台车、电机车等采矿流程智能控制系统,不断推进智能化进一步深入应用。
技术创新发挥引领作用有多强?
以技术创新带动全面创新,矿业公司优化创新组织架构,建立起母子课题集群,统一建立三期、三级、两类母课题,专业部门、厂矿单位结合创新实践确立子课题,聚力发挥靶向创新和集成创新活力效能。2022年以来,矿业公司累计完成技术管理创新课题728项、群众创新2000余项;19项成果获国家、北京市和行业表彰,取得专利64项、软件著作权11项。
从“内优”到“外强”,全面创新动力强劲
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的工作“现场”,商业模式创新的对象是企业外部的竞争“市场”。现场创新,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而产品及服务在市场的反馈,是现场进一步优化的动力。
怎样内部越来越优?对外越来越强?
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方面,矿业公司坚持“问”在市场,“落”在现场,以内促外,以外提内,内外兼修,推动全面创新。1—7月份,矿业公司建材产品销量超计划60.51万吨,销售收入超计划2608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内练筋骨,矿业公司向技术创新要发展动力,以管理创新优化制度设计及管理模式,提升建材产业发展质量。
以技术创新提升建材产品质量。水厂铁矿调整湿筛网孔,提高筛下通过量;安装脱水筛0.5毫米平面筛板,减少细粒级流失;调整旋流器台数,控制运行压力,降低尾泥量,建材产品综合产率、尾泥产率创历史最好水平。
大石河铁矿二马产线合理调配筛片配置,建筑砂质量稳步提升;对旋流器沉沙嘴尺寸进行升级试验,提升产品产率;优化布料、冲洗等环节水路,建筑砂含泥量降低0.1%。
以管理创新提升建材生产组织效率。水厂铁矿建材产线执行“递保”模式,促进稳产、保产、追产。落实货源调整快速反馈机制,确保货源充足。应用工序优化管理理念,研究安装快开式压紧端盖,在棒磨机间应用两端转换式新型加棒机,提高生产效率。1—7月份,月度及单日处理量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大石河铁矿二马产线强化设备管理,按日检、周检、月检计划,及时消除设备隐患。将成品皮带改向滚筒镶嵌耐磨陶瓷贴片,延长改向滚筒寿命;组织升级改造原料皮带机头料库,减少检修频次;完成磁选机筒皮和成品皮带滚筒改型,延长使用寿命。
外拓市场,首钢矿业以商业模式创新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和客户服务方式,改进建材产业服务质量。
千方百计优化市场。深挖潜能,开发衡水饶阳、廊坊万庄、沧州吴桥等站场,拓展市场容量。调研了解竞争市场产能、质量、品种、发运等情况,调整营销策略,保证京津冀鲁营销市场。
全面统筹火运销售。针对火运价格倒挂、客户发运积极性差等难点、堵点,全力协调运费下浮,增强火运销售稳定性和经济性。在主要销售区域因环保响应暂停接卸整顿期间,及时调整营销思路,挖潜衡水、天津、雄安等区域市场,协调增加站场发运,稳定火运销售。
营销创效持续增强。精细价格管理,深入市场调研,落实“一毛钱工程”。提升产品价值贡献,开展与市场比、同期比、基价比、周期比“四维”对标,评估外销定价。今年以来,依规核定基价4次348项,动态调价21次125项,确保价格科学合理。
从“形融”到“神合”,1+1>2
融合,不是简单的“1+1=2”,而是裂变反应。从“形融”到“神合”,是互相催化、互相成就、融会贯通的过程。
“融”强调差异、不同,首钢矿业推进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融共生,避免“各自为战”。
“合”强调一体、共同,首钢矿业促进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优势互助、取长补短、互促共赢。
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融合,首钢矿业以智能化技术推动智慧管理,以智能化转型推动管理变革、业务变革。
横向上,按专业搭建管理平台。以业务系统内处置、智能预警、智慧分析、辅助决策为目标,建设、完善专业信息系统,搭建数据源唯一、系统间互联、专业间互通、与ERP集成的专业管理平台。
每天早晨醒来,水厂铁矿选矿车间设备点检徐鹏习惯打开手机查看智首矿微信小程序,从设备管理系统中实时查看车间设备数据,掌握设备运行状态,随时发现故障。
首钢矿业建设设备健康管理系统覆盖186个模型、1343台设备、9644个运行参数,实时监测健康数据,确保预知维修、精准维修。此外,该公司还建设了智能计量平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实现无人干预;建设了水、电、油、气全能源管控系统,实现能源管控全覆盖;建设了一体化采购供应管理平台,实现管理流程从需求计划、供应商、采购组织、合同管理、物资出入库、废旧回收全线贯通;建设了物资终身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
纵向上,逐产线搭建实时监控分析系统。深度融合产线自动化系统,逐产线搭建网络版实时监控及分析系统,实时掌控各产线运行状态,自动分析产量、设备、质量、能源、销售、成本等变化趋势,形成纵向到产线、横向到专业的智能监控、分析能力,提升对产线的可视化、一体化管控能力,实现到工序流程的全要素动态精益管控。
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融合,首钢矿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链为基础,从客户角度出发,在强化“产品+服务”上下功夫,结合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在机械厂磨球项目部厂房外,一袋袋磨球通过天车吊运到汽车上,下一个目标是天津港口,即将被运送至大洋彼岸的秘鲁。近年来,机械厂磨球项目部加强市场调研,根据用户需求调整产线布局、产品生产。加强技术创新,于2023年新建两条直径20毫米、一条直径60毫米轧球产线,2024年新建一条直径30毫米轧球产线,形成五条轧球产线、一条锻球产线的“5+1”磨球产线布局;同步研发直径40×50毫米、直径30×35毫米新型规格磨段产品,直径20毫米、直径25毫米磨球产品,实现了磨球产业质的飞跃。
以技术创新增加产线种类,拓宽产品范围,促进了产业商业模式变革,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磨球产业形成了以唐山周边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为主的十余家固定客户,同时积极巩固拓展海外市场。
从“群为”到“众为”,创新之花开满矿山
“群”强调一种多数量的集合状态;“众”指数量上的多,指众多的个体或群体。从“群为”到“众为”的转变,体现了创新主体及其范围越来越广泛和多元化,职工个人创新行为越来越普遍。
“一引领两融合”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是否见效,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是否调动了广大一线职工的创新积极性。
首钢矿业聚焦基层一线,为创新之花提供肥沃土壤。加强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培育国家级创新工作室1个、北京市级4个、行业级2个、产业级3个。2024年,首钢矿业获评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优秀组织单位,60项职工创新成果获得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32项职工创新成果参加第二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展览,16项成果获奖,获奖等级和数量均实现了新突破。
针对PT泵泵体内柴油油封老化漏油实际情况,水厂铁矿汽运作业区职工创新工作室技术骨干积极联系厂家沟通,以单独采购PT专用油封等配件代替采购整个PT泵,年可节约成本10万元以上。
针对业主皮带上料过程发生混料不利于供料流程高效控制的实际情况,计控检验中心球烧自动化创新工作室创造性地对皮带控制程序进行优化升级,自主开发混料限制皮带连锁启动功能,增加皮带混料报警提示,极大减少了混料情况发生。
为进一步提升设备工作质效,机械厂秦涛工作室对两台普通1.6米立车进行数控改造大修,提高机床加工精度,实现产品质量提升,缩短人工辅助时间,降低岗位劳动强度。改造后实现了“人工”向“数控智能”的转型升级,加工效率提升10个百分点。
各部门联动推进群众性创新,工会组织采纳职工好建议537项;安全处挖掘本质安全创新项目401项;能环处挖掘高效用能创新项目194项。人力资源部挖掘“学巴登·提效降本”创新项目511项,各层各级、各行各业创新之花遍地盛开。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踏着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节拍,首钢矿业向“新”而行,让“创新花”不断结出“发展果”。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