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钢要闻

极致效率:京唐全流程钢铁制造的永恒追求

发布时间:2024-08-16 16:13:26

3.jpg

粗粝刚硬的铁矿石嬗变转化为精品钢材板卷,经历了怎样的工业制造过程,又涉及多少重要环节和关键步骤,原燃料供应、炼铁、炼钢、热轧、冷轧……围绕着板卷产品,让它从原料变成成品的一个有机生命周期,这就是首钢京唐钢铁制造的全流程。与此同时,能源环保、市场营销、物流运输、数智管控各大辅助与支撑体系贯穿始终。

全流程如此复杂、精细,高效制造是成功的关键——谁能更快更好更低成本地生产产品、更迅速地满足市场需求,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京唐公司深入推进“一引领两融合”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技术引领、管理融合、对标提升、数智赋能,舞动追求极致效率的“魔法棒”,串联出一个又一个为高质量发展目标奋斗的生动场景,提供着现实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京唐答案。

技术引领,锻造长板硬核支撑

极致效率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高效制造,京唐以极低成本生产、极稳质量制造为核心,持续优化生产工艺技术,为高品质制造奠定坚实基础,提供硬核支撑。

炼铁是冶金工业的重要环节,也是钢铁生产的上游源头。容积同为5500立方米的三座京唐高炉,一天24小时不停歇运转……驾驭三座这样的“庞然大物”,让它们稳定、高水平发挥产能和效率,技术上的难度和挑战可想而知。

以高炉为中心,京唐通过持续技术积累,下好“铁前一盘棋”。原料专业强化生产采购联动,通过按需采购、优化船期、控制来料节奏、非金属“零”库存等工作,实现极低库存保供。焦化专业在研究改进工艺技术、稳定焦炭质量的基础上,开展焦炉提高装煤量、推进炉体密封、提高焦炭冶金焦率等攻关,焦炭产能水平持续突破。烧结工序应用系列综合优化技术,使工序能耗优于行业能效标杆水平,达到历史最佳,荣获钢铁行业烧结工序能效“领跑者”称号。

从外面看,高炉好像庞大的“黑匣子”,里边的机理反应看不见摸不着并不直观,必须对炉子运行的各项参数进行分析和把控。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煤气分布调整、大球比冶炼、高富氧等相关技术。

作为炼铁部炼铁一作业区首席作业长的范小斌,今年5月份,他经历了京唐1号高炉中修前后准备和修后恢复,又间隔很久才回到北京的家。爱人半是玩笑半是嗔怪地说:“这些年,感觉我们共同生活的时间也没多久。”的确,范小斌大部分时间都在曹妃甸,相比家人,他似乎和京唐三座高炉更亲密。“时刻惦记着,半夜也会起床看看手机里炉况运行曲线怎么样了。”

高炉分炉喉、炉身、炉腰、炉腹等,在范小斌看来,它是有灵性的“生命体”,吃进焦炭和铁矿石、排出铁水,就像人体的消化系统,需要精心呵护。京唐科技工作者管控、调节这个消化系统,让高炉“吃得好”,即铁前系统各种原燃料在成分、粒度、强度等方面的技术和质量管控;还要让高炉“排得好”,即炉前出铁作业准确及时。“用平衡之道驾驭高炉,将技术和品质干到极致。”这是范小斌的工作感悟和境界。

他们采用50%以上的高比例球团矿进行冶炼,通过采取强化精料管理、控制球团矿和焦炭质量指标、减少有害元素入炉,探索高富氧条件下合理的送风制度、装料制度,制定合理的热制度和造渣制度、出铁制度,以及强化外围保障能力等措施,实现少用焦炭、多出铁水、高效冶炼,相关指标位居全行业前三——大高炉成为功勋卓著的丰碑,钢铁冶炼的摇篮。

特别是近三年来,三座高炉持续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运行水平,为全流程高效制造创造了先决条件。“高炉是龙头,没有铁就没有钢,更没有材,没有充足的铁水,就没有后道工序的极致效率”,京唐炼铁部综合办薛贵杰说,高炉的高效顺稳为全流程极致效率的突破提升创造了条件。

先炼铁、再炼钢,快节奏下的炼钢生产,追求极致的步伐更加矫健。对炼钢工序来说,高效稳定生产最大的考验就是如何提高转炉连续冶炼能力。为满足四座转炉的运行需求,京唐炼钢部干部职工从提高转炉出钢效率和压缩生产辅助时间入手,优化下渣检测及滑板运行机构,采用油浸加工工艺,提高耐材抗侵蚀能力,转炉出钢口寿命提高了60炉,减少了出钢口更换频率意味着生产效率进一步优化。同时,他们还根据“列车时刻表”组织安排,利用生产间隙高效开展补炉工作,通过开发补炉新工艺、优化出钢口结构等措施,极大缩短补炉时间,为转炉连续冶炼提供了坚强保障。从“炉等铁”到“铁等炉”,冶炼模式的转变,让四座转炉运转时间更加紧凑、生产连续性更强。

冶炼每一炉钢水都竭尽全力,管控每一项生产指标都达到最优,炼钢效率的提升是全体炼钢专业人员持续攻关、共同努力的成果。炼钢工序承上启下最重要的环节在于精炼,特别是去年以来,随着汽车板等高端产品订单量持续增加,炼钢精炼能力亟待提升。经过系统研究,精炼攻关团队一方面从设备角度出发,新建一座RH真空精炼炉,从源头提升产能;另一方面从工艺角度出发,优化现有炼钢工艺路线,联合京唐技术中心、炼钢部等相关部门成立攻关小组,对每个钢种的炼钢工艺路线进行梳理,并结合用户需求、精炼要求、钢种成分等因素,逐一排查可优化的工艺路线,多次开展试验,创出精炼双联工艺平均日产12炉、IF钢真空处理周期20.6分钟的好成绩,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快节奏的炼钢生产如虎添翼,更好满足了钢种和提高钢材质量的要求。

在京唐钢轧部MCCR产线,效率、技术与人的协同,开启极致制造之门。MCCR这条多模式全连续铸轧生产线,由首钢整合国际、国内优势资源,采用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方式,开发了全新第三代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是世界首条此类生产线。传统做法是将钢水冷却塑形成钢坯进行储存,再将钢坯运输到轧钢生产线进行后续加工,一停一动带来的是设备数量、能耗的增加,大量的运输和人力投入都是成本。经过京唐公司团队研究,围绕铸轧连续生产、高拉速、薄规格等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同时,依托自主维护、模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实现了将原来需要多次加工的工艺一次性解决,并且能够实现单坯、半无头和全无头多种模式的全连续轧制,将热轧薄板厚度压到了传统热轧工艺无法实现的0.75毫米,部分产品可以实现用热轧板代替冷轧板,技术人员先后解决了板形控制、轧机震动、跑偏堆钢等问题,让这条288米长的生产线真正做到了“浓缩即精华”。

将极致向“更薄”推进,极致之上更进一步,0.07毫米的“蝉翼钢”是京唐目前突破的最大极限,代表了首钢在极薄钢材领域的技术成就。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蝉翼钢”被制成冬奥明信片,向世界展示了首钢京唐的技术实力。如今,以“蝉翼钢”为代表的技术突破更是让“首钢京唐品牌”成为芯片、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关键电子装备制造的首选产品。                  

技术创新实力,让“钢板皇冠上的明珠”闪耀光彩。享有如此美誉的9Ni钢,是国内外业界公认的高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高利润空间钢种,耐受最低可达零下196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广泛应用于低温运输船、液化天然气储罐等超低温压力容器的关键部位,生产技术工艺极具挑战性,国内唯有少数钢企具备生产能力。首钢京唐技术人员与首钢技术研究院专家一起,针对9Ni钢生产重点、难点,制定出涵盖炼钢、轧钢、热处理等工序在内的全流程技术方案,快速解决了氧化铁皮、翘皮、压坑等一系列质量问题,最终生产出的9Ni钢板力学性能、表面质量、剩磁等各项指标完全满足客户要求,实现批量供货。目前,京唐围绕中厚板已经建立了以9Ni钢为引领的容器类产品大纲,进一步拓展了京唐品种钢范围,拓宽了高端产品市场领域,提升了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技术引领为全流程高效制造、高水平生产提供了坚实支撑、注入了强大动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集团对技术研发的重视支持和持续投入。回首研发攻关之路,京唐生产一线科技工作者充满感慨和自豪:“集团为我们提供了干事创业、技术创新的平台土壤,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撑,技术研究院加大支持力度,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研发过程中的难题,为企业发展赋能增效。与此同时,首钢良好的科研环境、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也为技术人员埋头苦干、多出成果创造了条件,搭建了舞台。”

在技术引领、自主创新的征途上,京唐人经历过风雨见到了彩虹,投身于发展也感悟着力量。他们的心声,折射出过往历史,更展现了奋进中的现在与坚定向前的未来。

管理融合,协同集聚效应显著

从顶层设计到实施路径,京唐按照“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目标来建设和运营。“四个一流”和极致效率相辅相成,前者坚持目标导向,后者驱动企业成长,京唐干部职工表示:“把高效制造做到极致,企业效益就会实现最大化。”

高质量打造“四个一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党组织发挥着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与政治核心作用。在集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首钢京唐党委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中心任务开展党建工作,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一起谋划部署,做到“两手抓、两促进”。围绕全流程制造提质增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的目标,党委定期组织基层党委书记会、党支部书记研修会等活动,将党建评价与业务考核相结合,用发展业绩来检验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首钢京唐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明表示,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带领干部职工加快推动企业发展质量向更高效率更有韧性更可持续转变,为企业践行“一引领两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动力支持。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核心是做好正确的事。首钢京唐总经理周建认为,一是方向要对,二是事要做好,二者结合,快速达效。他表示:“在全流程钢铁制造这个协调统一的整体中,党委是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组织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做正确的事”,各级管理人员“正确地做事”,干部职工上下同欲,拧成一股绳,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强大合力。

极致效率对全流程生产而言,既包含各个工序内部的“稳、准、快、细”,更意味着界面与界面之间的转换与衔接、连续与融合。追求极致效率,需要各个工序发挥最佳水平,做好有效衔接配合。界面高效管理系统,成为打通全流程工艺顺序的“超级链接”。“界面高效管理”又叫“界面配合率”,它将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让各种资源利用最大化。如果把全流程生产比作一场接力赛,各个工序就好像参赛选手。每个选手即便跑得快,跑出了各自的最佳状态,但如果交接棒这个环节前后选手合作不紧密、衔接不顺畅、动作不到位,总成绩也会大打折扣。京唐从各生产作业部筛选、完善出九大界面,其中铁钢轧为重点监控界面,针对界面重点、难点、瓶颈问题选取评价指标,跟进短板攻关。

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效果,大于单独作用的总和,协同集聚效应显著体现。对此,首钢京唐副总经理袁天祥表示,全流程链条上的每颗“珍珠”都很璀璨,用融合管理穿起一条项链,才能愈发光彩夺目、价值连城。“我们有‘铁钢轧’,靠界面配合穿成体系,效率就会提到最高。”京唐制造部兼数智运营部部长郭亮表示:“企业聚焦总成绩,总成绩由单个个体和界面交接两方面的综合成绩构成。”京唐制造部副部长刘鸿明说:“单个工序的高效运转很重要,界面高效有序衔接也很重要,1+1>2,这就是界面配合的极致效率。”

在效率与稳定、效率与质量之间,需要寻求相对的动态平衡。京唐制造部生产管控中心主任冯学东每天下午组织生产协调会,产线作业长、生产调度们认真研究探讨,如何把机组速度、效能一点点提上去,让整个机组、工况适应高效生产。这缘于产能规模性、任务完成度、指标达成率、对标达标率指标等持续性地突破,不是短时间目标,而是个“爬坡”的过程。以冷轧镀锌从工序内部到产品的转换为例,作业长最了解产线工况,要按期交货,必须让产线提速,但又担心提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京唐制造部综合办主任赵三元和党群管理干事赵广顺告诉记者,生产、技术、设备是全流程的“三驾马车”,技术过关、设备耐用,生产才能越跑越快、越跑越稳。

在制造企业里,极致效率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低的成本、更快的交货期以及更好的客户满意度。制造部技术管理室副主任刘延强说,产线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大能力,效率最终体现在铁、钢产品产量的提升。制造部生产计划统计室生产组织协调主管、首钢劳模王东认为,极致的表现就是破纪录。

坚持追求极致,一切都会迎刃而解。记者采访得知,冷轧带钢动态变规格导致容易断带是行业难题,京唐干部职工通过解析、优化轧制模型,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目前,冷轧2230酸轧产能达到全国第一、世界领先的水平,酸轧线的产能和效率,连续三年保持行业领先。

京唐冷轧作业部酸轧作业区首席作业长关军告诉记者,酸轧给下道工序镀锌供料,酸轧的质量直接影响镀锌的质量,因此,上游工序对下游工序的支持必不可少。镀锌工序对板形、尺寸、精度等提出要求,酸轧工序则从生产工艺上提高品质,简言之,下道工序的需求就是上道工序的生产标准,上游要为下游服务好,这就是“工序服从”。

随着汽车市场的快速变化和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京唐瞄准“四个极致”,镀锌汽车板产能进一步突破,去年创出历史最好水平。盈利能力在所有产品中单利最高,在当前市场下行形势下,为京唐始终保持一定盈利水平,发挥了支撑作用。

在钢铁产品中,镀锌汽车外板表面质量水平、性能要求最高,它的提速增效也最有代表性。近年来,为了提升盈利能力,京唐将能生产镀锌汽车板四条镀锌产线逐步拓展至六条,生产也同步提速,镀锌汽车板产量由10万吨到12万吨,再到13.5万吨、14万吨……从一个目标跃升至另一个目标,产能和效率不断突破纪录,实现持续增长。其中,创新性的生产组织管理方法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推手”。首钢京唐总经理周建总结提出的“生产组织大小八步法”是其长期生产管理经验的萃取提炼。“生产大八步法”包括“合同评审—合同梳理—生产准备—过程控制—质量放行—物流运输—用户跟踪—持续改进”,“管理小八步法”包括“明指标、重评价、摆问题、追责任、查原因、定措施、抓落实、再评价”。大八步法套小八步法,大小循环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思维,成为指导具体生产组织管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高效工作,让京唐处处呈现出争分夺秒的工作景象。现场生产衔接紧密,干部职工只有跟着产线节奏转,才能保证各种因素最优,因此,排计划不分节假日,没有上下班之别。京唐制造部生产计划统计室生产组织协调主管王东即便下班在家,也会随时兼顾工作。他的女儿经常看见爸爸敲键盘、打电话、发微信,以至于王东刚一打开电脑,女儿就会知道爸爸又在排计划了。“纯锌、铝硅、锌铝镁”“检修、交期、转物料”“汽车、家电、超高强”,女儿对这些名词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王东的爱人听了之后打趣地说:“咱闺女刚7岁,就学着排计划了!”

计划排程做出统筹安排,生产操作一线实施执行。京唐冷轧作业部镀锌二作业区控制室里,镀锌主操作工宋青松在质监部实验室的配合下,正紧盯监控屏幕,通过锌层测厚仪,时刻观察、调整着板带的运行参数。而在成品区域,他们精心生产出来的镀锌板卷表面光亮平滑,散发出均匀的银色光泽,其独特的高级质感诠释极致之美。

京唐冷轧作业部镀锌二作业区党支部书记张森建给记者算了笔账,如果每1平方米钢板多镀锌0.5克,看似不多,实际上按全年生产带钢面积算,就会增加500万元锌耗成本。张森建说,只要控制好锌层涂镀精准度,每平方米节约0.5克,一年下来就能节约500万元。“用心才能节省,不用心就会浪费。”客户的需求坚决要保证,同时又要为企业控制成本,“既要又要”之间,通过技术和管理保证制造精度,这就是极致效率的体现。记者看到,张森建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有心才有锌》,书以载道、笔墨从心,这句话早已刻在作业区职工心里。

干出品质,提升效率,唯有用心,方显卓越。汽车板是集团的盈利产品,记者采访所见,全流程协同、一贯制管理,京唐干部职工与产线共进,“为汽车板服务、为汽车板加油”。关军、张森建、宋青松等说:“保住锌饭碗,就是保住金饭碗!”

对标提升,质效突破实现跨越

追求极致,既要突破自我,更需赶超先进。伴随着对市场机遇挑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走出去”“跑起来”,追赶跨越的步伐正在加快。首钢京唐领导李明、周建、袁天祥等多次带领各部门、单位领导,赴先进钢企对标学习。大家认为,对标是补短板、锻长板、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松松垮垮达不到极致的要求,必须得有韧性、扎扎实实地干,对出结果、对出效率、解决问题。

对标的目的在于找差,找差的目的在于缩差,不断学习先进、追赶先进、超越先进,让首钢京唐始终保持一种“永不满足”的状态,坚持不懈地向极致进发,并在进发过程中创新创造、实现突破。“与‘标杆’相比,我们差在哪里、慢在哪里、卡在哪里?可以学习什么?何处是短板、形成差距的原因又是什么?还有哪些提升空间,下一步怎么干?”京唐领导班子带领干部职工逐项找问题、补短板、缩差距,既要比思路、比干劲,更要比效率、比执行,积极作为、实干善成的作风在京唐蔚然成风。

钢轧部MCCR产线对极限规格0.8毫米薄规格带钢的成功轧制,既有缩差性也有创新性,是京唐全流程对标提升、追求极致的典型和缩影。去年之前,MCCR产线一个浇次只能干三个卷、五六十吨,产量上不来。而当时国内某知名钢企同规格产品已经处于批量稳定生产状态,单浇次生产薄规格带钢三四百吨。京唐干部职工认识到,薄规格产品有市场、能盈利,而MCCR产线定位就是要干薄规格、高强钢,他们决心对标业内领先企业的先进指标,补短板、强弱项。

对标缩差必须突破技术瓶颈,京唐技术中心副主任文杰正是搞带钢轧制的博士,面对“产品干不出来、钱挣不到手”的窘境,他和技术人员心里憋着一股劲:“别人能干出来,为啥我们不行!”他带领攻关团队,与京唐钢轧部技术带头人、钢轧部MCCR作业区模型控制工程师张敏,以及首钢技术研究院冶金过程研究所首席工程师郭薇一起,针对薄规格带钢轧制稳定性和质量控制,开展轧制模型和工艺攻关。试验过程充满艰辛,带钢轧断、轧破造成堆钢、停浇,大家在产线上没日没夜地做试验,分析数据上万条、优化方案数十次,终于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实现0.8毫米带钢单浇次、千吨级稳定生产,京唐人通过努力,追赶超越了标杆单位。在钢铁市场,产品越薄越盈利,结构好、单利高,文杰、张敏、郭薇说:“为集团、为京唐挣钱的产品,我们要多干!把产品做到极致,就是赚钱的最好办法,就是竞争力!”

制造端、用户端和战略产品三个专项(高强钢、汽车外板、红牛铁),合起来被称为“2+3”。京唐选取国内外一流钢铁企业作为标杆,围绕“2+3”,多层次、多维度开展对标促提升活动。制造端对标指标涵盖了产品、质量、成本、效率四个维度,专项对标多措并举、持续开展;用户端重点围绕用户反馈突出问题、与标杆有较大差距等方面建立对标指标体系,增加特色产品,切实做到从用户到用户的全流程、全要素对标缩差工作,提升了过程管控能力和客户使用感受。

全流程生产管理的极致效率,用什么去评价?当然不能凭感觉,要用数据说话。京唐T级管理评价体系,包含“历史最好水平、参考周期内最好水平”等七个等级,通过历史数据、行业最好与最差等测评,科学有效评价自身目前水平,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现状,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更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拿出“拼”的劲头,保持“进”的姿态,咬定目标不放松、正视不足补短板、比学赶超锻长板。如今,京唐干部职工对标提升的脚步愈发坚实有力,企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充沛。

数智赋能,塑造创新应用场景

走进京唐制造部生产管控中心,这里集中整合了京唐全流程工艺技术、产品质量、设备运行、能源环境、销售物流、安全消防等数据,实现数据共享、过程管控、指挥调度、快速响应等功能。在京唐钢轧部炼钢作业区主控室,电脑屏幕上硕大的模拟炼钢转炉冶炼动态图像一下映入眼帘。依托“京唐转炉数字孪生系统”,通过数字技术,将炼钢过程复制成影像,且影像能够实时反馈。来到京唐中厚板事业部生产集控中心,站在房间正中记者看到,左边一排电脑屏幕展示的是3500毫米产线生产实况,右边为4300毫米产线,视线前面一排屏幕是生产控制系统,与之相对的一排是能源支撑系统。四面数据屏幕墙,形成一个环绕数据管控场域,人在其中,一切生产尽在掌控。中厚板事业部综合办党群干事姜林宪告诉记者,这里采用覆盖全域的智能模型,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效益和精准度。

数智赋能钢铁制造,让“数字孪生”和AI模型得以应用到现代化生产场景中。记者采访京唐制造部兼数智运营部部长郭亮时发现,当他打开办公电脑,可以在屏幕上一目了然地看到,职工生产的同时,在线实时数据也在同步进行预测性的分析与指导。郭亮告诉记者,让人工智能去“理解”企业数据、优化数据处理结构,并使用算法智能分析出趋于合理的生产和经营模式,从而将过去依靠人工粗略判断转变为依靠人工智能判断,最终提高全流程生产管理效率。

在京唐,记者真切感受到企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推动传统制造向智慧制造的转变与飞跃。近年来,围绕“推动数字转型,支撑运营管理”“应用智能技术,支撑生产制造”“构建智能物联,支撑客户服务”“构建智能集控,支撑绿色安全”等能力提升,京唐开展信息化、智能制造类项目达173项,数智化正在塑造着京唐全流程钢铁制造的新场景。

那么何谓新场景?指的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驱动下,形成线上线下融合、高效便捷、具有创新性的场景。记者采访了解到,新场景在京唐落地有两个层级,即以铁钢轧等生产制造单元为核心的智能产线和各个专业管理领域的智能运营,涵盖全流程生产制造,以及物流、成本、能源等专业业务领域。通过智能产线、智能运营两级发展,京唐最终要建设智能工厂。京唐数智运营部信息化室主任郗晓法说,这是AI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其核心在于智能机器人、数字孪生、大模型等关键技术在工业场景中的深层次渗透与应用。而且实现智能工厂这个目标不是简单的精简人员,而是去掉简单机械低价值劳动岗位,延伸策划、创新设计高价值岗位。效率提高以后会不断激发人的潜能,实现更高的价值创造、价值转换。

精准的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京唐数智运营部标准计量室主任李嘉说,用智能制造新技术去识别、判断、收集与处理信息,特别是那些低效、不够精准、人所不能达到作业岗位的信息,把人对信息收集、整理、判断的过程实现海量化精简,让人的时间和精力延伸到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方面。数智化不仅为设备赋能,更深层次是助力发挥人与设备的效率和价值,这也是新场景的价值所在。

在这方面,计量工作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变更为典型。计量过泵由人工操作变成全流程系统自动处理后,四个班组职工合并为一个班组,精简的人员转化到京唐数智部检校实验室计量检定岗位,由原来的值守岗位变成了动手操作、检定操作测量设备的技术工种,转岗职工的技能得到了拓展与提升。效率提升驱动价值创造,随着技术应用,人力资源并未被淘汰或闲置,而是转型转岗、优化配置,发挥出更大价值,提升了工作效能,实现了价值转化。

随着提质增效降本效果不断显现,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向企业运营全链条延伸。京唐运输部汽运作业区承接京唐厂区内各部门原燃料、原材料、固废半成品的倒运。记者听闻,随着智慧物流管控平台系统的不断完善,货运汽车全部实现了智慧接单。之后,记者跟随车号为“冀B05777D”的倒运车辆一探究竟,亲自体验智慧接单的作业流程。记者看到,司机用汽车车载终端和手机APP均可进入智慧物流集控平台系统,打开运单界面即可开始工作。司机说:“系统派车减少了人为因素,体现公平公正,司机绩效多劳多得,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京唐运输部汽运作业区四班作业长谢红卫今年58岁,曾是原首钢汽运公司的调度员,一直与车辆运输打交道,有30多年的工作经验。他告诉记者,以前没有作业项目运单,全靠人工派活,司机在作业现场通过对讲机与调度员说“这一车活干完了”,调度员再根据需要安排下一个任务。而谢红卫的徒弟、27岁的运输部汽运作业区作业组织员封人杰,已经能够熟练运用系统平台合理调配车辆,对车辆运行和人员进行有效管控。他们认为,数智赋能切实提升了车辆管理、运营效率。一方面,过去老师傅的经验都存在脑子里,现场走一圈,看到啥情况需要打电话跟班组职工说。虽然老师傅见多识广,但是脑子里的经验抠不出来,如果使用数字化智能化新手段,那些经验和知识不仅可以在系统里“活”起来,还便于传播与共享。另一方面,人的经验在信息传递上有差异,通过数智化,可以减少信息衰减和失真,精准又提效。

谢红卫说:“现在系统自动派车,虽然人工派活的环节没有了,但是我们的责任更大了。”过去调度员管车管人,现在则要运用系统平台和智慧化手段,熟练使用甘特图、超压报警、路线偏移、主动安全监测等系统化操作,提高人与车的作业效率,发挥物流运输最大效率。师徒两人说:“运输行业就是要做好服务,满足京唐各部门物料传输需要,为生产保驾护航。”

从5G覆盖到智慧物流,再到无人天车、无人仓储的协同配合,目前汽运作业区的300余台重型货运车辆及非道路机械均纳入平台管控,从装到卸实现了无人操作。京唐运输部汽运作业区首席作业长张世烨表示:“流动的需求被激活,转运效率发挥到极致。”

几年前的一个冬季,记者曾到运输部港口作业区采访卸船机作业。那时,司机们裹着棉袄迎风前行,握手时手心冰凉。在距海平面40米高的卸船机上,两三平方米狭小的驾驶室里,司机们常年低头猫腰,容易落下颈椎、腰椎的毛病。为了操作精准和视线清晰,他们需要打开脚下的玻璃板,海上的风顺着裤腿往身上钻,操作卸船机运输生产所需要的物料,工作十多分钟就冻得慌。冬天,头顶有热风机,脚下钻寒风,港口作业区装卸船指导员朱延龙说:“上热下冷,那感觉,就是冰火两重天。”

这次“故地重游”,记者惊讶地发现,在海港边的卸船机一如既往排列整齐,却看不到忙碌工作的司机。不远处,全新的卸船机中控室已经建设完成,圆形的穹顶绘制着蓝色海洋,一艘靠泊的运输船依偎着蜿蜒的海岸线——这正是京唐港口的实景写照。在中控室,十多个显示屏组成一面电视墙,卸船机作业的全部场景一览无余。其中一台电脑前,京唐运输部港口作业区散货甲班班长邴旭,与首自信京唐运行事业部港口作业区卸船机自动化维护人员李玲霞,正在一起推进开展卸船机智能化改造项目,沟通如何优化作业过程中视角的切换。

邴旭告诉记者,每台卸船机配备一套控制系统,司机们在中控室远程操作、控制卸船机作业。通过机上自动化抓取与机下卡车识别对位自动连锁,实现自动化装车功能,集激光扫描、视觉识别、智能策略分析、摆动模型仿真、贴边抓料、多台协同作业等多种先进技术于一体,具备目标物形貌感知及精准定位、智能卸船、暗舱掏料、人机防砸等智能化操作功能,让卸船机实现“机上无人,室内管控”智能化模式,具备全自动无人作业、远程半自动、远程手动装船和卸船功能。

卸船机智能化改造项目具备高度智能化,实现自动控制信号及视频监控信号的远程无线传输,是国内首个采用5G信号传输系统的同类项目,填补了国内同行业的技术空白。京唐运输部港口作业区党支部副书记韩志军说:“无论是恶劣天气还是复杂的作业环境,自动化卸船都能从容应对。”

从“独上高楼”到“脚踏实地”,卸船机司机们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工作环境的转变,而这种积极、深刻的变化,也带来了更大影响力。曾经,京唐运输部港口作业区党支部书记、首席作业长陈万忠到某知名制造企业港口码头参观学习被婉拒。后来,当对方获知京唐港口码头的诸多数智化创新实践之后,又主动联系陈万忠,请求来京唐港口码头学习考察,希望双方携手加“数”前进。“反向输出”更显硬实力,京唐运输部部长陈波说:“传统的管理靠人,数据管理靠系统、集成、智能;原来操作凭手脚眼配合的技能和感觉,现在输入、调整数据参数,靠数智管理,这极大提升了京唐物流运输的效率。”

数智赋能不断深化、拓展,其助力京唐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目前,京唐已经着手构思起草数智化发展的“十五五”规划。对此,首钢京唐总经理周建表示,这是从局部转变为全域、全量的理念,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方向,相应地也需要机制、技术、人才和资金四方面的条件支撑与资源投入。京唐制造部兼数智运营部部长郭亮说:“数智赋能钢铁业高质量发展新场景,我们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和物价值最大化,从而提升企业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从制造中来,到制造中去。随着科技、管理、对标、数智各方面手段与举措的不断进步,应用场景也在加速演进。它不仅打开了生产制造的通道,释放了前所未有的效率,还将带来持续增长的动力,让京唐迈向更高效、更智能的钢铁制造新未来!


公司声明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