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国重器到美好生活:以技术创新第一竞争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7-08 16:36:20
首钢京唐镀锡板产品成品库。
钢铁,兵之利器,国之脊梁。
首钢,肩负强国使命,饱含创新激情。在岁月长河里波澜壮阔,在时代熔炉中百炼成钢。
“神舟”飞天、“北斗”指南、“白鹤”亮翅、“蓝鲸1号”海底寻宝、“C919大飞机”直冲云霄……
首钢以“国之大者”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紧密结合国家战略、时代要求、社会进步,提出“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的战略部署。面向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卡脖子”“掉链子”难题,面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需要的新材料、新需求难题,面向超越现有领域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赛道突围拓展难题,首钢积极开展自主攻关、协同攻关,形成了助力大国重器、助力绿色低碳、助力美好生活的首钢高端领先产品矩阵,以首钢技术创新的硬核实力,呈现出独具一格的首钢特色、首钢气派。
革故鼎新,行稳致远。追光逐日,跨海翻山。
首钢制造,备受瞩目。屡破极限,占领高端。
锐意强芯——抢占行业制高点 做原创技术“策源地”
“国内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4辆搭载‘首钢芯’。”首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民革在做客央视《对话》栏目时自豪地说。使用这种电工钢的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降碳2.45吨,相当于134棵树每年的吸碳量。
电工钢是支撑首钢钢铁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产品,被称为钢铁行业“皇冠上的明珠”。
生产电工钢难,难在“生产流程长、工艺窗口窄、过程控制严”,这让众多钢铁企业望而止步。经过十余年的时间,首钢一次又一次突破电工钢生产的技术壁垒,让首钢电工钢产品集群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实现电工钢所有领域的全覆盖,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二,产品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首钢电工钢站在了世界之巅。
几年前,时任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的张喜乐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那个时候,这些特高压、超高压变压器技术是对我们技术封锁的。不仅采购费用高昂,就连后期的技术服务也需要聘请美国专家,不允许中国人介入。短短几年间,当我们国家的超高压变压器反向输出到美国加州的时候,美国加州电视台从变压器下船开始,全程给美国民众航拍直播。当时直播的名字就叫‘中国的变压器来了!’”从国外高价采购,到突破技术封锁,再到返销美国本土,首钢的电工钢产品确实让人“扬眉吐气”了一把。
近年来,首钢电工钢取向产品跻身变压器材料供应商世界第一阵营,全球第4家掌握全低温高磁感取向电工钢技术,相关产品实现进口替代。据统计,已有超过500台套500千伏及以上变压器应用首钢电工钢服务于国家绿色电力电网工程,为20余个省市输送绿色清洁电力能源。“白鹤”亮翅,金沙“水暖”,首钢电工钢强“芯”支撑,助力我国电网更高效、更绿色。2023年4月,CCTV新闻直播间栏目以《我国首条高性能取向电工钢生产线建成投产》为题,通过视频全方位展示了我国首条具备100%超薄规格、高磁感取向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新闻中,时任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的范铁军称:“如果采用高磁感取向电工钢来升级我们现在的变压器,大概每年可以节约900亿千瓦时以上的电,接近三峡一年的发电量。”
首钢2023年全球首发的两款新产品中,0.15毫米高性能中频取向硅钢15SQF1250产品是全球最薄取向电工钢产品代表,突破取向硅钢行业极限,相比传统材料400赫兹中频损耗降低36%、噪声降低35%,制造的同容量中频变压器,重量减少72%、发热降低63%,应用于国网浙江省光伏并网和河北雄安直流示范工程,满足了新能源并网大容量、高能效、低噪声的要求,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直流汇集新技术提供了关键核心材料;23SQGD085LS与常规产品相比,励磁功率降低25%,满足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优质变压器低空载损耗和低无功功率的特殊要求,提高了电网安全性,支撑了电网低碳发展需求。
向市场供给国内首发或者是全球首发的高端产品,更好地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就是围绕新质生产力不断创新前行的过程。首钢2020年全球首发的ESW1230产品,就为新能源汽车更大马力、更高效率、更长续航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目前,企业已累计下线6个系列20余款新能源汽车用电工钢产品,成功在比亚迪、大众、日产等国内外知名车企批量应用,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车企中稳定供货8家,实现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车企全覆盖。极致性能,向绿而行。一辆新能源轿车使用首钢电工钢每年可节电375千瓦时,一台家用变频空调使用首钢电工钢每年节电36千瓦时……作为绿色高效能源材料,首钢电工钢在工业领域、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8万吨、节约用电35亿千瓦时。
站在高端、服务高端。近年来,首钢成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研发了一系列核心材料,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难题,为国家重大项目强“芯”赋能,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首钢力量。
一丝不苟,分秒不差。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随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轰”的一声巨响,一枚“长三乙”运载火箭冉冉升起,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五十五颗卫星送上了太空,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于迈入全球时代。“北京时间”从这里出发,首钢北冶公司研发的磁屏蔽材料和装置,让北斗卫星原子钟这颗“中国心”的精度达到了300多万年仅误差一秒。
从“北斗”星载原子钟磁屏蔽装置到高温合金GH141丝箔材,从“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专项到重大仪器专项,从“神舟”系列飞船到嫦娥工程,北冶公司始终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市场为导向,多次解决关键“卡脖子”难题,其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材料成功替代了日本进口的同类产品,推进了芯片制造的自主可控,目前北冶公司已成为引线框架生产厂商国际前二、国内唯一的供货商。围绕中国工程院2019年发布的制造业244种依赖进口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北冶公司自主研发了GH5605、GH3536、SG37A、SG37B等关键变形高温合金,实现了航空发动机刷式密封、W型密封、蜂窝密封的代际升级和国产化替代,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加速发展作出了贡献。
芯片,是家电、机器人、工业控制系统等各种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如果把芯片晶圆比作国家高端制造业的“仙丹”,能否结“丹”关键还在“炼丹”这一环节。首钢吉泰安扮演的就是为“炼丹炉”提供“核芯”——热处理材料的角色。
“硬科技+高端制造”释放创新红利,大幅提升了吉泰安合金材料的附加值。“炼丹炉”的关键部件——SGHYZ铁铬铝合金材料,在同类产品中率先打破国外垄断,站稳了掌握行业定价权“隐形冠军”的位置。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拓“龙头企业”广阔市场。吉泰安在“锻造长板”上持续发力,先后研发了超高温电热合金、芯片前端处理材料,太阳能光伏晶圆热处理材料,并实现了快速转化,形成了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和商业模式创新互促的良性发展局面。
从航天工程到芯片制造领域的“跨界”不仅体现在电热合金领域,原本服务于钢铁冶炼的气体产业也在核心环节广有建树。首钢气体自2014年开始与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共同合作“航天氙”的国产化研发工作,实现了航天离子推进剂国产化的突破。历经10年的密切合作,首钢气体成为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首选的“航天氙”合作伙伴。近期,首钢气体又与知名车用芯片企业瑞能公司签约“瑞能微恩半导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供气项目”,成功实现向半导体行业供气,开启了在该领域的“破冰之旅”。
谋高端,汇聚创新动能;展雄心,勇闯星辰大海。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就要勇闯“无人区”、抢占“制高点”、练好“真功夫”、锻造“撒手锏”。从“埋头跟跑”到“昂首领跑”,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首钢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的强企之路。只有不断挑战高端、占领高端,做好创新主体、当好创新主力,才能为企业发展再添腾飞之翼。
迭代出新——铸强竞争新优势 打造技术领先“金刚钻”
3月28日晚,备受瞩目的某新能源汽车发布会落幕,相关话题迅速霸屏微博热搜榜。众所周知,该厂商以“卷硬件”“卷细节”著称,此款车型是其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第一款汽车,车身板材50%以上选用的是首钢汽车板。
钢铁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也是技术实力的较量,归根结底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只有坚定不移打造自己的“金刚钻”,才能形成比较竞争优势。汽车板是首钢集团三大战略产品之首,在结构升级、创新驱动、效益提升、绿色低碳方面不断进步。国内使用等级最高、表面质量要求“零缺陷”的O5板,具有更高机械性能、更好耐腐蚀性的锌铝镁汽车板,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探索之路,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超越。首钢冷轧汽车板连续七年供货超300万吨,市场占有率超过20%,用它可打造3000万辆汽车,如果将这些汽车头尾连接在一起至少可绕地球3圈。
在2023首钢汽车板高端技术论坛上,吉利汽车冲压工艺主管工程师秦德峰说:“吉利汽车与首钢集团合作已久,见证了首钢集团汽车板材‘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全过程。近年来,首钢已经成为吉利汽车新车型板材定点的主流供应商。”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龚敏表示,“跟首钢的合作其实是始于宝马项目,在与首钢合作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服务,首钢都非常有优势。”
有数量级上的规模可观,也有机理研究上的精细苛求。创新的收益因“量”而亮眼,更因“精”而惊艳。“如果说首钢京唐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一定进步的话,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创新。比如‘含金量’很高的镀锌外板起步于2018年,到现在月产量已经达到国内前三水平。我们的O5板全流程攻关,产、销、研、运环节协同发力,注重在细节上下足功夫,体现了工序服从原则和体系思维落地。现在连续两年没有出现夹杂异议、超越了对标企业,被宝马树立为供应商的正面典型。锌铝镁产品从前期的研发储备到现在的引领行业,至少已经有8年时间。超前预判、超前布局、稳步推进,不仅创造了新的盈利增长点,更为企业发展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首钢京唐公司领导介绍汽车板发展历程时坚定地说。
从“红海”驶向“蓝海”,是一个从长材进入板材制造领域的钢铁企业必须实现的跨越。首钢汽车板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从山到海”的变迁,见证了“从低端到精品”的精彩蜕变。从初代整车白车身成功下线,到轧制超深冲压镀锌板和超低碳烘烤硬化钢,再从试制出口用980兆帕双相钢,到1180兆帕双相钢的成功下线,首钢冷轧汽车板产品形成了以超高强钢、烘烤硬化钢、IF钢、热成形钢为代表的多钢种系列全覆盖。硬核实力的养成,所依靠的惟有持续创新、不断超越。
近年来,首钢先后主持起草了汽车用复相钢、热成形钢、增强成形双相钢等6项汽车用钢国家标准。高鲜映性免中涂汽车外板“SmooSurf”和新一代易冲压耐腐蚀锌铝镁镀层产品引领汽车用钢发展,推动了行业共同进步,成为了合资品牌宝马、奔驰、大众、本田、日产,以及自主和新能源品牌头部车企比亚迪、长城、吉利、奇瑞、蔚来、理想等主要供应商,并且为欧洲、美洲、东南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价值创造、迭代更新,在有着深厚积淀的首钢中厚板产品上尤为突出。绿水青山之上,远洋深海之下,强链延链之中,首钢中厚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熠熠生辉。
——东方拂晓,经精细抛丸喷漆预处理交货制成的海中巨大智能网箱,宛如一个个“海中城堡”,囤起一座座“蓝色粮仓”;
——西陲日暮,由首钢热处理高强度合金容器钢制成的中国石化库车的原油储罐整齐排列,像一排排巍然耸立的钢铁勇士,底气十足;
——南疆潮热,用抗点蚀能力较普碳钢提升3倍的耐候钢建成的三沙文体馆、主权广场,以其独特的“筋骨”迎来了驻岛军民来强健筋骨;
——北国极寒,适用于多次热循环的成分体系和极限变形工艺、低温韧性从-35℃要求提升到-45℃的管线钢,在中俄东线加压站场凭借过硬的“自身素质”,脱去了电伴热与保温被的“棉袄”……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工程是中国四大油气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世界级水平的能源大动脉。其中的加压站场是长距离油气管道的“心脏”,是整个油气管道系统的关键结构部件。
加压站场裸露在地面,在我国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区,容易发生低温脆裂。新产品投用之前,站场所用低温管件不得不采用“保温、伴热”措施,采用类似“穿棉袄”的方式,保障管件安全过冬。一旦出现保温破损、管道泄漏、停电、漏电等情况,小则影响正常供气影响生活生产,大则造成爆炸、人员伤亡等恶性事故,危害性极大。
首钢极寒环境用大厚度高强韧易焊接管件用钢成功开发及应用,创新设计了“适用于多次热循环”的低温管件用钢专用成分体系,兼顾了材料的表面加工塑性和心部低温韧性,践行了国家“高质量发展和绿色环保”的理念。“产品满足在极寒环境下‘脱棉袄’的要求,就像‘养儿子’——要不断迭代升级来‘强筋骨’;还要像‘聘闺女’一样,交给‘婆家’的‘嫁妆’——咱们的技术输出必须够分量。”项目负责人技术研究院宽厚板研究所李少坡生动地说。
只有在特定领域实现“定向爆破”,才有可能在前沿领域实现“弯道超车”。首钢坚持在行业竞争中定义高端领先产品、在需求侧增长中定义特色产品、以产业链头部企业的满意度定义服务能力,用高质量供给破解需求侧变化难题。光伏、风电被称为可持续能源的“未来之星”,近年来其新增装机规模屡创历史新高。电力波动、电能质量、稳定性问题,都给电网运行提出了新要求。首钢敏锐把握发展清洁能源趋势,将建设“水做的绿色充电宝”——抽水式发电站,视为电力系统“削峰填谷”的更优选择。首钢首次提出了满足高水头大型水电站压力管道施工、服役的易焊接高强水电钢板、焊材、配套焊接工艺一体化解决方案,水电钢产品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目前首钢水电钢产品已应用于巴基斯坦塔贝拉水电站、埃塞俄比亚吉布3水电站及我国浙江仙居水电站等多个国内外大型水电站,对促进我国优势制造产能输出具有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首钢以打造世界一流中厚板产品为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和精品战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品种和规格优势实现互补,年供货能力达到300万吨,产品涵盖了造船及海工、桥梁制造、石油管线、电力水利、工程机械、高层建筑、能源储备等14大系列600多个品种,产品系列化、规格全覆盖,完全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供货能力和服务水平位居行业前列。世界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架起天堑通途之路,助力创造出人类桥梁史上的工程奇迹,在云端之上见证中国荣耀。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世界最大的40万吨矿砂船、中海油垦利线海底石油管线等国内外重点工程让人刮目相看。“钢铁钻石”9Ni钢批量供货,高端水电钢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高层建筑用钢应用于首钢滑雪大跳台、雄安高铁站、迪拜世博园地铁等工程。风电用钢产品还出口到德国、荷兰、日本、英国等,市场占有率站稳第一梯队。
优品质,探寻诗和远方;壮筋骨,成就重点工程。就企业发展而言,只有在技术上不断进行迭代创新,才能“站稳脚跟”,才能成就热门赛道的“新势力”“硬实力”。首钢牢牢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满足客户高端需求,通过深耕细分领域,培育了具有比较竞争优势、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拳头产品”。有“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坚守,也有“立竿见影”的果断突围,只有持续争做细分领域的头部供应商,才能让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直抵人心——延伸产业生态链 积极拓宽发展“新空间”
壶口瀑布大气磅礴,喜鹊登梅吉祥如意——首钢“蝉翼钢”再度闪亮2024年全国两会。由中国邮政发行的“2024年全国两会纪念明信片”一经亮相,便广受与会代表好评,有力展示了首钢极强的科研实力和高水准的钢铁制造能力,再一次让首钢品牌走进大众、直抵人心。
“蝉翼钢”极薄规格系列产品,属于首钢镀锡板高端电子产品用钢序列。主要应用于5G基站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滤波器、集成电路板等。“薄”和“光”是“蝉翼钢”系列产品的最大特点,也是科研攻关的难点。“蝉翼钢”属于低碳钢,采用国内首创工艺轧制。生产过程中克服了行业上“钢水纯净度高、酸连轧和双机架轧制薄”的“三难”问题。生产组织、工艺调整、模式选择、设备功能精度等方面对300多个工序、上千个质量控制点进行跟踪,不断提升设备功能精度和技术操作水平,宽幅“蝉翼钢”的轧制厚度超出了设备设计极限的42%,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蝉翼钢”生产,最大的挑战在于极薄又宽。一般来说,宽厚比达到4000,生产难度就很大,而京唐生产的产品宽厚比达到11428,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对极薄规格钢板而言,厚度每降低0.01毫米,就意味着吨钢可以节约近千元的成本。三年科研攻关,“蝉翼钢”团队一直在突破极限,宽幅“蝉翼钢”的厚度从0.11毫米降到了0.07毫米,刷新首钢产品历史最薄纪录。目前,首钢镀锡板达到60万吨年设计制造能力,生活类产品中涵盖了饮料罐、食品罐、奶粉罐等所有包装用板材,实现了奥瑞金、中粮包装等国内高端客户全覆盖,产品批量出口美国、意大利、泰国,DR材实现DR—9M以下级别全覆盖。
不仅如此,大家熟知的冬奥会明信片、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长城颂》明信片、北京科技大学2023年本科生录取通知书等文创产品,均由首钢“蝉翼钢”制作而成。其宽幅超薄低碳钢带高效制备工艺被中钢协专家组评为“全球首创”,品牌影响力处于行业“第一方队”。
科技创新拔头筹,化百炼钢为绕指柔。2024年3月21日,在2024年首钢集团科技与管理创新大会上,首钢吉泰安《高端铁铬铝金属丝材(蚕丝钢)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了首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基于拉拔理论改进模具孔型、革新表面质量控制技术,将“蚕丝钢”在1050摄氏度氧化200小时的氧化增重率降至8%,解决了国产燃烧器行业基础材料关键技术瓶颈难题,填补了国内高端铁铬铝金属纤维丝产品的空白,成为目前国产高端铁铬铝金属丝产品的唯一供应商。
如同“绒丝”一样轻飘的“蚕丝钢”制品,主要用于天然气工业窑炉全预混烧嘴球状头和柴油车碳颗粒捕捉器滤网,获得了科技部“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由于其轻柔的特性,该产品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材料组合成为防辐射服等特种衣物的材料使用,为更多特殊人群提供工作和生活的保障。
“蚕丝钢”与文创相碰撞,让“钢绣”文创产品火出了新高度。长度近2米、直径15公分的圆柱形钢锭与十余种元素,在1600度高温下反应融合,再经过吉泰安“钢花”品牌硬核工艺的轧制、拉伸,才能生产出如同“绒丝”一样轻飘的“蚕丝钢”。直径0.01毫米的“蚕丝钢”直径只有普通A4纸厚度的十分之一,距离五米远的位置不借助强光的照射几乎看不到钢丝的样子。
“钢”柔并济、对比鲜明、艺术气息浓厚的“蚕丝钢·钢绣”系列作品——《首钢园三景福字》《首钢滑雪大跳台飞天舞者》等作品,是首钢文创店的高级定制款专利产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首钢情结”的文创产品,满足了人们对于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公共社会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向行业上下游客户等展示了吉泰安的企业文化和价值理念,大幅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培育新质生产力,把握发展新机遇。工业废气处理历来是个棘手问题,对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首钢建成了国内首例白灰窑尾气二氧化碳回收项目,应用到转炉顶底复吹系统,替代底吹氮气、氩气的使用,成为国内首家实现二氧化碳炼钢的企业,每年减排二氧化碳5万吨。该项目被列入河北省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纳入河北省第一批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试点项目。
关注民生热点,首钢一马当先。菌种“吃进去”转炉煤气的一氧化碳,代谢出来高价值的生物乙醇和蛋白,转化过程仅用22秒,不禁让人感到“惊奇、惊讶、惊喜、敬佩”。2021年,首钢朗泽拿到农业农村部第一张动物饲料证书,2023年初,其乙醇梭菌蛋白产品被党史展览馆收藏,彰显了企业科技创新硬实力。在产业运行的过程中,首钢统筹落实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各项要求,实现了社会生态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统一。
由点及面,串珠成链。越来越多的“首钢”元素,走进人们的“美好生活”。近年来,首钢朗泽与国内外客户连接紧密,其生物乙醇产品不仅保供中石油、中石化等客户,还“挺进”了航空领域,用于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通过延伸产业链制成的表面活性剂、清洁剂、香水、跑鞋、服装化纤等产品,成功打入欧美市场。目前,该技术已在河北、宁夏、贵州地区实现工业化应用,扩大乙醇梭菌蛋白产能规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作出积极贡献。
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在国内率先建成引领行业发展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多年来,首钢京唐突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将区域资源、政策资源用好用足。通过强化与曹妃甸钢电园区、金隅盾石建材、华润电厂、三友化工等企业和各大科研院所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国内率先建成引领行业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打造了“钢砼联产”“钢化联产”的运营模式。
其以钢渣、水渣及华润电力公司脱硫石膏为原料,研发生产的全固废基胶凝材料混凝土生产应用技术,入选了北京市创新型绿色技术推荐目录。由于生产过程不需要高温煅烧,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相比,每吨胶凝材料可减排二氧化碳0.5吨,同时减少因炸药产生的碳氧化物500千克、碎石产生的1微米以下岩石粉尘54.2千克/千立方米,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其海水淡化综合利用技术延伸到上游海盐生产、中游“两碱一化”、下游氯气综合利用的三大产业链。全球首例“燃—热—电—水—盐”五效一体高效循环利用系统开创了低品质能源高效利用的新格局,系统发电效率达到47%以上,较同等机型效率提升2个百分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40万吨。同时,解决了膜法海淡在渤海湾因冬季水温低难以利用的瓶颈,形成了海水钙、镁、钠、溴等有价元素梯级分离、高效利用的技术路线,与周边地区产业链形成了优势互补。
延业链,打造创新亮点;精细节,品味美好生活。围绕城市更新、政府所急、百姓所需,生产有温度、有品质的产品,才能让企业更加接地气、聚人气。首钢在时代洪流中始终与国家战略发展同步同频,以“春风化雨”的产品,滋润着人们更高水平的“美好生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在采用“高技术”方式推进传统钢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协同推进,不断提升企业的含“新”率,增强企业的向“新”力。
添柴抱薪——激发创新想象力 点燃人企共进“一把火”
“一个备受尊崇、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号——科学家,是科学领域的杰出人物、是引领科技创新的顶尖人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突出贡献者。”2024年春分时节,第二届13名“首钢科学家”评选产生。《首钢日报》第8309期第四版以第二届“首钢科学家”风采录专版的形式进行了专题报道。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2021年,首钢党委出台《“首钢科学家”评选管理办法》,打破科技人才成长的“天花板”,成为继领导人员职务职级改革、职业经理人选聘、评选表彰“首钢工匠”之后,又一个“风向标”式的创新举措。
将军起于行伍,宰相起于胥吏。首钢科学家是在科研战场上一步步练就出来的佼佼者,他们既能深入专业探幽入微,又能把握企业发展方向和国家发展需求,而且善于组织规模大、难度强、任务重的科研攻关,为首钢科技创新作出重大贡献,是引领首钢科技发展的“贤相”“名将”。
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上破题,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首钢科学家拓宽了人才发现识别途径,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励了广大科研工作者扎根基层、不断实践、勇于创新的决心和毅力。“首钢科学家”的精彩亮相,彰显出集团党委重视科技、珍爱人才的鲜明导向,更彰显出集团党委深入把握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人才强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引进、选拔、培养、评价和使用,首钢提供了多元化的“晋升”通道。近年来,首钢不断在完善创新体系上持续发力,“一院多中心”正式运行,首次组织评选首钢工匠、首钢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加大创新工作室创建力度等一系列举措,让首钢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的平台更加完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合力日益强大,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首钢技术研究院积极探索“一院多中心”为主体的内部研发体系和以首钢为主、上下游龙头企业协同、高校院所支撑的外部协同创新体系,在争做“四链”链长上下功夫,为科研人员、技术人员深耕机理、服务产线、突破瓶颈、输出成果搭建了广阔舞台。通过不断推进集团内部科技资源的协同共享,实现了三地科技项目立项前的统一策划、统一论证;坚持把创新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环节,解决重大、急迫问题。
俯身做科研,昂首看世界。近年来,技术研究院争当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的“瞭望者”“实践者”“冲锋者”,积极将市场的“炮声”、客户的“心声”转化为行动的“号角”,集中精力围绕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开展科研项目609项,其中聚焦共性关键技术的重大工艺项目33项,及时高效类项目215项,形成了铁前高效低耗运行等一批关键工艺技术,解决了高强钢扁卷等一批瓶颈问题。首钢技术创新的“发动机”不断提速,在追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中,强化了钢铁板块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首钢坚持以人为本,用好内外部创新平台、创新条件、创新资源。首钢人才开发院在培训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探索人员素质提升、价值实现路径。在培训体系搭建方面,按照“嵌入通道、分层分类、示范引领、一体推进、辐射全员”原则,搭建覆盖集团三支人才队伍的“两层六类”培训体系。首钢股份的“海浪计划”及“选培用评”全周期、全链条人才开发模式;首钢京唐的“青蓝工程”及“四横三纵”的全员培训体系;首钢矿业成立以劳模和高技能人才为带头人的职工创新工作室,持续开展学习型企业、矿山之星、创新工作室评选……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创新基因落地生根、创新成效遍地开花。
创新不是个人的一腔孤勇,而是一群人的奋斗共识。十年来,首钢以聚焦生产一线中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搭建创新工作室,激发广大职工创新热情,充分挖掘技术创新潜力。目前,集团共有职工创新工作室300余个,2024年获评优秀创新工作室56个,其中国家级优秀职工创新工作室6个,省级(含国家行业级)优秀职工创新工作室28个,集团级(含地市级及省级行业级)优秀职工创新工作室22个。首钢各级职工创新工作室以传承技术、培养人才为己任,通过导师带徒、员工培训、技能竞赛、技术攻关,培养出大批技能人才、青年工匠,大量的创新成果和发明专利批次涌现,成为基层创新人才的摇篮。
新手上路,培训是最可靠的“导航仪”。近年来,首钢各基层单位参照集团培训项目设置教学布局,开展各类培训一体推进,实现职工培训全覆盖。首钢集团层面,近五年共举办各类培训项目269个,班次338期,参训学员153672人次;举办领导人才、科技创新人才、财务人才、工匠人才等关键人才开发班次13个,培养储备人才641人。深入推进首都工匠学院建设,建成3个现场教学点,成为北京市第二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项目。
通过加强思维锻炼和实践养成,让更多人才涌现精彩遐想,迸发创新智慧。股份公司不断深化精益JIET管理,通过给鱼雷罐“穿衣”“戴帽”进行保温,实现铁水温降“破九进八”,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京唐公司持续“真对标、对真标”,不断深化QTI精益管理实践,以“三级挂牌督办项目”和“双十缺陷攻关”为抓手,围绕重难点产品O5板开展专项对标,全流程O5命中率84.78%,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首钢长钢以点带面,引深学巴钢活动,全年23项关键指标50次创历史纪录。首钢水钢建立健全了水钢SQTI工作管理机制,全员参与度达到56%并仍在快速增长,全员快速改善成为岗位新风尚,汇聚起“一引领两融合”全员创新的强大合力。
厚植人才成长土壤,在科研攻关主战场发现人才、在生产制造第一线培养人才、在市场开拓最前沿锻炼人才。首钢技术研究院以项目为载体,强化科技人才实践锻炼,破除人才的“创新孤岛”,以人才为抓手,推进首钢各种资源、各个产业、各方力量融通衔接,打造首钢科技人才高地;技术研究院发挥好联合实验室、科研项目团队等创新平台作用,实现了科技人才在现场和市场的锤炼中快速成长。首钢吉泰安以人才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硬核实力,持续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夯实创新人才基础,改革人才激励制度,四年引进29名重点院校本科、硕士、博士分布到各技术工作岗位;围绕质量管理和技术开发主题,举办质量管理和技术开发专业人才特训班,培养43名高端人才,先后开展授课10余讲,举办专题研讨会8场。北冶公司通过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等关键技术攻关,培育前沿技术人才在新材料研发应用技术全链条上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实行工程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支以博士、硕士为核心的高学历、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现有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达35%。
浚渠道,引来源头“活水”;重实效,夯实人才“底座”。追求企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基础、是“底座”。首钢坚定不移地加大科学技术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围绕“想象力”“有耐心”和“要勤奋”等关键词培养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薪火相传,形成人企共进的“燎原之火”,才能以世界一流企业的奋进之姿,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钢场景。
企业创新的核心是价值创造。因“地”制宜,因势谋“新”,才能让企业更好地坚守经营本质、促进价值创造。围绕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才能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新需求,才能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围绕超越现有产品大纲覆盖领域的新需求,才能解决“敢不敢”的问题。首钢将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的不同,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远布局谋划发展新质生产力,用新的创新实践谱写首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