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山深处——首钢矿业建矿65周年发展巡礼
发布时间:2024-04-24 16:36:16
编者按: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首钢建厂105周年,也是矿业公司建矿65周年。在这喜庆而又庄严的时刻,让我们一起走进铁山深处,共同回顾65年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新征程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前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65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过耳顺之年;但对一个企业来讲,进军“百年目标”风华正茂。65年前,龙山脚下、滦河之滨,云集四方建设者,从此百里荒原变宝藏铁山。声声惊雷中,矿业公司在铁山深处开启了为祖国寻矿采矿、为事业矢志奋斗的辉煌篇章……
艰苦创业觅铁源
上世纪五十年代,年轻的共和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创业时期,急需钢铁支撑。1957年,国家制定了“三大五中十八小”钢铁工业战略部署,被人们称为“三皇五帝十八罗汉”,首钢便是“五帝”之一。那时候的首钢,有铁无矿是发展的掣肘,“必须要有自己钢铁‘粮仓’”成为了全体首钢人的共同心愿。1959年4月下旬,日历记录着一个崭新的开端,3000余名“将士”从滦县司家营等地出发,徒步转战沙河之畔、龙山脚下,扎根冀东大地建设矿山,作为首钢矿业前身的迁滦铁矿应运而生。
建矿初期,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一切都是白手起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艰苦奋斗。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创业者们戴一顶竹笠、披一件蓑衣、吃着“黑桃A(红薯面蒸的窝头,蒸熟以后呈黑色,形状像字母A)”,仅凭一台嘎斯车作为生产设备,靠手掘肩挑、大筐抬土的办法修建道路,“水汗双浸湿衣裳,赤足战胜泥水浆;架好桥梁铺好路,早为高炉增细粮。”建设工地之上口号响亮。这首打油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当年老一辈建设者的工作场景和坚定信念,而实际经历的困难远超乎我们想象。当时虽说人多力量大,但供给困难,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粮食最紧张时,想填饱肚子都做不到。为解决职工住处问题,建设者搭起地窨子,夏天,蚊叮虫咬,潮气弥漫;寒冬腊月,四面透风,寒气刺骨。有时候连搭窝棚的材料都没有,就在山坡上扒拉出平地,几个人挤在一起露宿。就是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矿山人以“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豪迈气概,仅用40天就建成外部铁路32.5公里,17个月时间就实现了大石河出矿,让高炉吃上了自己的“粮食”,结束了首钢有铁无矿的历史。1960年产出精矿粉6400吨、铁矿石4.9万吨。当年《石钢报》头版报道了迁安铁矿建设投产情况,评价“工程大,速度快,质量好,投资少”,并发出《乘胜前进,为全部建成矿山而战》的号召。从此,矿山肩负起为钢铁工业更大发展准备原料的战略重任。
砥砺奋进谋发展
从1959年到1978年的20年间,矿业公司历经建矿、停建、恢复、扩建等考验。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矿山人都秉承初心使命,1971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建成水厂铁矿,1972年产出矿石675万吨、精矿粉210万吨,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发展。与水厂铁矿建设相呼应,大石河铁矿扩建工程也取得了新进展,1969年—1979年的10年间,二马、杨庄、裴庄、柳河峪等采点相继投产。1973年成立矿山公司,职工总人数达到11000余人,下属大石河铁矿、水厂铁矿等10个基层厂矿,形成了日后发展壮大的雏形。
“八五”期间,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建成“四大工程”,1995年精矿粉产量达到700多万吨,冷线热线规模双提升,实现了第二次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以建设“一流的矿业、开放的矿山”为目标,不断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把握机遇、深化改革,产业发展协同高效,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九五”至“十五”期间,面对机制不活、资源锐减等诸多矛盾和困难,全面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将主业辅助单位分离;深化组织结构调整,建立起机械、建筑、电修等为主体的子公司组织框架。面对资源危机,转变办矿模式,实施海外经营、合作办矿、矿石干选回收和尾砂再选,为可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十三五”以来,主动适应矿价断崖式下跌后进入低位震荡的“新常态”,以“改善经营、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为主线,坚持强身瘦体、有进有退,精简机构人员,持续转型提效,实物劳产率提高近40个百分点,进入行业前三。相关产业调整产品和市场结构,重点服务“三个市场”,经营状况不断改善。抓住环保政策变化带来华北砂石市场大洗牌的机遇,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培育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形成三条产线为主、主流程产线为补充的发展架构,销售半径辐射京津冀鲁,产销规模达到2000万吨以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国企担当,每年投入上千万元用于生态恢复治理;实施节能减排项目,成为第一批国家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经过精心培育,走出了一条用“砂山石山”换“金山银山”,铺就“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与时俱进话创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的科学论断极大地释放了创新活力,一批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内第一台电子动态轨道衡研制成功,矿山第一套选矿球磨机自动控制系统投入使用,磁团聚重选新工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创建学习型企业正式起步,掀起了“十小促十变”“百队千员”群众性学习创新热潮。
近年来,首钢矿业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群众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在技术创新上,把科学技术融入生产经营关键环节,围绕地采前沿技术、后露天时代开采、智能矿山建设等重点难点发力攻关,突破了一批前沿技术、锻造了一批长板技术,增强了发展后劲。在管理创新上,构建“134金字塔”体系,建立重大创新课题集群机制,实现课题攻关与重点工作同步推进。在群众创新上,把思想观念创新摆在首位、融入日常,深化长效机制,连续多年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成立以劳模和高技能人才为带头人的职工创新工作室,搭建群众创新载体,提升全员创新氛围。新世纪以来,共表彰科技管理创新优秀成果1645项,有311项次成果在国家、北京市、中钢协、中矿协和集团获奖;授权国家专利169项、软件著作权57项。
坚持久久为功,经过11年的创新发展,加速智能矿山建设。在杏山铁矿自主研发“十大自动化控制系统”“六大安全系统”“井下运输电机车无人驾驶技术”,开创国内井下地采运输生产无人化、智慧化先河。自2019年开始,全面启动智能矿山建设,形成露采生产高效化、地采生产智能化、选矿流程自动化、运输管控一体化、信息管理智慧化的格局,综合竞争实力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以移动单体设备为重点,按照遥控驾驶、集中驾驶、自主运行的攻关路径,推进地采现场无人化;以“现场无人操作、一键经济启停、流程自主调控、操控指挥一体化”为目标,打造更加智能的无人工厂;以“工控、管理两张图”为载体,搭建智能采矿、智能选矿、智能运输、智慧管理四大平台;推广一级调度、支撑一级管理,重塑ERP平台,全面提升矿山智能化水平;实施“5G+”井下单体设备集中操控,在冶金矿山行业首次实现规模化应用。
以人为本促和谐
五口人一两肉、四口人一花卷;地上刨个坑、芦苇搭工棚。建矿初期的那几年,这些生活场景是现今我们无法想象的。越是在困难的时刻,越要关注职工利益。1959年年底,公司党委着手安排建立生活基地,确定了以农业为基础、自力更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方针。上世纪七十年代,成立商业处,兴办食品厂、农牧场,建家属楼、俱乐部,让矿山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65年来,公司党委始终把职工生活放在首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职工更有尊严地工作、更加幸福地生活。
近年来,首钢矿业不断提升职工生活质量。坚持全心全意为职工谋福祉,通过加快发展、多创效益,职工收入不断增长。持续改善作业环境,加强职工驿站建设,推动班组建家,实施社区道路硬化、公园改造、食堂改建升级、集体宿舍装修等项目,工作生活环境更好、更美、更舒心。通过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开展职工子女假期托管,解除了广大职工后顾之忧。从建矿初期的曲艺社、歌舞队到每年一届的文化节,职工家属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通过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关爱职工成为常态,切实帮助了有困难的职工,一批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随着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矿山职工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矿山人正是如此。建矿初期,在食不果腹、居不避寒、工无利器的境况下,培养了一支吃苦耐劳、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形成了“艰苦奋斗、严格管理、自强不息、服务大局”的矿山传统作风。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一代又一代矿山人秉承这一基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断取得新的进步。这里有巾帼不让须眉、在峭壁上凿硐的“铁燕子”女子凿岩班,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孙芳柳,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窦振印、张钊,有填补国内技术空白、获得国家技术专利的马著……他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创新进取、无私奉献,是矿山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精神必将永续传承,也必将成为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
强基铸魂抓党建
铁山深处,党建领航。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首钢矿业的光荣传统。65年来,公司党委在集团党委的领导下,不断深耕党建沃土。建矿初期,老一辈创业者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建成卑水铁路,打赢大会战。始终坚持相信党、依靠党,走出了改革发展之路。面对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国际化新情况,明确了“一流的矿业、开放的矿山”的奋斗目标。站在建矿5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做出了“继往开来、百年矿业”的战略抉择。立足新时代,着眼行业大视野,坚持新发展理念,突出高质量发展,确立了“打造四大基地”,规划了“第三次大发展”的宏伟蓝图,为企业发展精准“导航”。
党建就是生产力,党建就是凝聚力。近年来,公司党委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搭建“1235”党建工作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把党建工作深度融入生产经营中心、企业管理,建立清单化明责、常态化督责、指标化考责三项机制,实施思想文化、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党风廉政、和谐企业“五个工程”。党建有力,源自坚强的组织体系建设和过硬的党员队伍。目前,首钢矿业党委下设基层党委(总支)17个、党支部125个,共有党员5700余人,其中大专以上党员占62%,35岁以下党员占10%,党员队伍结构的持续优化提升了组织力量。开展“六好”班子创建、党支部“达晋创”“品牌党支部”“党员之星”等特色活动,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坚持创先争优,激发企业活力,助推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坚持竞争上岗机制,推动能上能下常态化;搭建竞赛平台,培育“工匠型”人才,高技能人才比例达到60%。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培训和廉洁文化创建,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政治生态不断净化。
承前启后筑未来
时代在变迁,奋斗者的步伐从未停歇。正是有一代又一代矿山人的坚守、一代又一代矿山人的拼搏、一代又一代矿山人的奉献,65年来,累计生产精矿粉2.4亿吨,营业收入先后突破100亿元、150亿元、180亿元,资产总额达到167亿元。先后获得全国冶金矿山“十佳厂矿”、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标杆企业、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站在新的起点眺望远方,矿业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力量。
前不久召开的党代会,明确了“十四五”后两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路径。今后五年,首钢矿业的发展将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生产规模、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各方面将发生深刻变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
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百年矿业”,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担当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始终把“严”的主基调贯彻管党治党的全过程,筑牢党的建设的“根”和“魂”。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百年矿业”,要把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命脉”。紧紧守住接替项目投产达产、存量资源深度挖潜两个主阵地,建设国内一流地采矿山,增强首钢战略性资源保障基地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百年矿业”,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立足矿业实际,发挥资源禀赋等优势,找准自身定位,挖掘科技创新潜力,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快形成高质量产业集群,培育具有矿业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百年矿业”,要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之策,加大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实施人才提素工程,着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三支人才队伍,为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百年矿业”,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优秀企业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示范力、辐射力。构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家园文化协调发展格局,赓续首钢文脉、传承首钢精神、聚力弘扬矿山传统、锤炼优良作风。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的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在这抚今追昔、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首钢矿业已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我们将在集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新的担当、新的姿态扛起新的使命担当,为实现首钢矿业第三次大发展,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绿色智慧冶金矿山,铸就首钢矿业高质量发展新的辉煌!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