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京唐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国企力量
发布时间:2024-02-28 16:57:08
建设中的京唐三高炉(摄于2016年)。
高效运行的京唐三高炉(摄于2023年)。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京津冀地区以及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首钢搬迁到曹妃甸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行动。搬迁建设的首钢京唐公司,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用钢铁力量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了贡献,被誉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示范。
融入大局 带动大发展
2001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之后,因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对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首钢集团开始逐步将钢铁产业从北京搬迁到河北。2003年以来,为完成首钢搬迁调整工作,先后在河北秦皇岛、迁安、曹妃甸等地建设秦皇岛首钢板材有限公司、首钢迁安钢铁公司、京唐公司等。其中,以京唐为代表的首钢钢铁业通过战略布局、流程再造、技术创新,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对接协作,推进产产融合、产城融合,深入与京冀两地政府、企业就建筑、交通、制造、教育等领域开展合作,带动北京地区工程建设、机械制造、信息自动化、生产性服务业等在河北省聚集,融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首钢京唐的建设,产生了直接投资、人才聚集、品牌打造等等的虹吸效应,丰富了曹妃甸地区的产业结构,成为了新型工业化基地,使更多的行业在这里‘安营扎寨’,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首钢京唐副总经理吴礼云深有感触地说。
首钢京唐作为入驻曹妃甸的第一家龙头企业,带动了北京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到曹妃甸。原来为北京钢铁业服务的设备维检、备件加工制作、自动化、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等一批企业到曹妃甸建立基地。如,二十二冶装备制造、首瀚鑫、通益机电、兴瀚钢铁物流等一大批钢铁加工配套项目的聚集,为钢材深加工和下游的机械零部件制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不仅如此,首钢京唐围绕当地产业链布局,协同政府及京冀曹建投公司,加大沟通协调,提升融合水平,成功带动市属国资如金隅供应链、京能鑫华源智能停车、建工市政钢结构、城建重工新能源汽车等10多家市属企业,华润电力、国投港口、中铁十六局盾构等10余家中央企业,厦门日上、常青股份、东邦绿建、三一重工等20多家上市及知名民企成功落地并投产运营。北京鑫华源公司是国内最早生产停车设备的企业之一,该公司落户曹妃甸,实现了北京总部研发、销售,南北多基地生产的布局。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唐山的工业基础雄厚,钢铁产业发达,有首钢京唐等企业为公司提供原材料。另外这里临近曹妃甸港,便于产品的内外运输。成本优势明显、原材料优势突出、海运优势显著。”
首钢京唐还与秦皇岛港务局、京唐港、河北省建投、唐钢合资建设曹妃甸30万吨矿石码头,与钢铁业下游形成产业链,带动了地方建筑、房地产、交通运输、加工制造、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营造区域发展新生态。
目前,曹妃甸现代港口物流、钢铁、装备制造,以及化工、再生资源等产业已形成产业集群,电力、海水淡化、建材、环保等关联产业也已经形成规模。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共安置首钢北京地区停产职工8000多人,招收高校毕业生近5000人落户曹妃甸。现在,首钢京唐和周边已聚集近百家企业、近40000名职工。
人员聚集后,如何让这些人“筑巢安家”,一直成为首钢集团、示范区、曹妃甸区政府加速推进的重点工作。
为了解决员工的安居生活问题,除建设单身宿舍楼外,首钢还与当地政府协商,以成本价为员工团购住房,先后在曹妃甸区建设了渤海家园,在曹妃甸工业区三加临港商务区团购了昱海澜湾、蓝海嘉苑等住宅区。
2021年6月29日,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唐山曹妃甸新城先行启动区首钢生活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全面开工,为首钢京唐及搬迁驻地企业职工提供优质生活配套,推动曹妃甸新城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形成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依托优势 创新向一流
“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这是曹妃甸独特的自然优势。
2005年12月底,首钢搬迁基地曹妃甸港区25万吨级矿石码头正式开航。该码头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投资的曹妃甸工业区的标志性工程,年设计吞吐能力3000万吨。它的建成不仅为正在建设的首钢京唐进口矿石、出口钢材提供便利条件,而且还将对唐山市和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拉动作用。
“原料由港进,成品由港出”。首钢京唐充分利用港口优势,与唐山曹妃甸港口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唐山首钢京唐曹妃甸港务有限公司,按照建设中国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钢铁物流海运中心为战略目标,在立足首钢、服务社会的基础上,重点致力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做优做强钢铁物流产业链,努力打造“一站式”全程物流综合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个性化的全方位服务,提升船舶周转效率、保障产品装卸质量,降低整体物流成本。
产品和技术是企业的根本。一直以来,首钢京唐坚定“产品一流”目标,坚持“打造首屈一指的钢”的品牌理念,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坚持精品战略,打造重点产品竞争优势。产品推进依托产销研高效协同,做到“事前策划、事中优化、事后评价”闭环持续改进,高效融合销售、生产、产品、成本管理,促进“从用户需求到用户满意”管理体系落地。通过把“以市场为导向的动态调整”和“长期产品战略定位”相结合,聚焦产品“结构优化、渠道升级、制造提升、服务满意”,高端领先产品提升至目前的60%。汽车板形成以外板、超高强和新镀层为特色的产品系列,锌铝镁镀层产品国内规模最大、品种覆盖最全,实现全车身外板供货。镀锡板保持“国内第一方阵”,产品最薄突破0.07毫米,蝉翼钢品牌亮相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高端DR材实现级别全覆盖,销量国内领先。中厚板助力西气东输四线、中广核全球最大海上风电等国家重大工程;满足-196℃低温容器9Ni钢交货量突破历史,实现10炉连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制造能力和用户服务提升方面,坚持一贯制管理,聚焦“重点产品、重点用户、重点问题”,以“三级挂牌督办项目”和“双十缺陷攻关”为抓手,强化问题暴露、改进和闭环管理。近年来,首钢京唐陆续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可,市场影响力逐年提高。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先导。首钢京唐持之以恒在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体系创新上发力,推动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竞争力。释放技术创新“倍数”效应,汽车板成功开发第三代先进超高强钢,高成形性DH钢填补国内空白,镀锡板推进镀锡镀铬板DI材增量和拓展DR材产品用途及规格减薄,中厚板研发9Ni钢、高强海工、超高强钢等高附加值热处理产品,持续打造比较竞争优势。依托首钢“一院多中心”研发体系,深化产学研融合,与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深入研究,承担和参与国家级课题19项,国内首家开发应用大高炉大比例球团矿技术、建成国内外首例“二氧化碳绿色洁净炼钢技术及应用”项目、成功试验转炉大废钢比冶炼、建设并驾驭世界首条多模式全连续铸轧产线,让技术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截至2023年底,京唐持有有效专利2144项;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9项技术成果获得冶金科学技术奖,38项成果获北京市、河北省科学技术奖。
绿色循环 开辟新路径
绿色生态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首钢搬迁至曹妃甸的最大亮点。作为首钢搬迁调整和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首钢京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一直探索在绿色低碳发展中不断开辟新路径,坚持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在京唐,一条节能降耗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清晰可见。
首钢京唐利用技术优势、系统优势和资源优势,将钢铁、电力、水利、化工各个行业相结合,构建“纵向产业延伸、横向行业融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发挥资源再配置下1+1>2的效果,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资源综合利用,降低成本。在首钢京唐厂区内,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了超低排放标准。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用于海水淡化,废渣、尘泥等固体废弃物用于生产建材,工业尾气用于生产燃料乙醇,成功变废为宝。同时,还培育了盾石新型建材等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项目。
科技创新是实现绿色低碳的根本途径。首钢京唐立足行业前沿持续探索节能减碳新技术,首次在全国大高炉中成功应用大比例球团冶炼技术,克服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高炉球团矿比例稳定达到55%以上,每冶炼一吨铁水,碳排放量比传统工艺低10%以上,促进了铁前工序的清洁生产,开创了国内同类型高炉的技术先河,该技术荣获2021年全国冶金科技一等奖。
实施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实现低碳炼钢。建设国内首例白灰窑尾气二氧化碳回收项目,将回收的二氧化碳应用于转炉吹炼的绿色示范工程中,降低了转炉氧气、氮气和氩气消耗,提高了煤气热值和回收量,还加强了转炉内钢水的搅拌,既提高了炼钢冶金效果,又能在炼钢厂内部形成碳素流的小循环,年减排二氧化碳量达5万吨。该项目被列入河北省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纳入河北省第一批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试点项目。项目投产以来,已经形成4项行业标准,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
资源化再利用作为企业循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体现的是一个企业全流程绿色低碳发展的水平。首钢京唐在国内率先建成引领行业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在工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推动工业固废向深加工、高值化方向发展,加快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进度。以冶金固废资源跨行业综合利用为目标,对全流程废渣、尘泥等固体废弃物进行高效回收,深加工、再利用、提价值,做到了金属物料、冶炼废渣、含铁尘泥百分之百不出厂,实现资源增值、产业融合、协同降碳。同时,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资源,在企业自用以外还向周边企业供应,创造了20种能源产品的外销营收模式。
首钢京唐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践行能源高效利用绿色产业链技术创新理念,不断延伸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成功构建了世界首例“燃—热—电—水—盐”五效一体高效循环利用系统。该系统循环发电效率大于47%,较同等机型效率提升2个百分点,位居行业第一;水电共生系统热效率高达81.5%,远远优于传统能源利用效率,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0万吨,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得到河北省推广。
在首钢京唐,有一种特别的饮用水——“海澄露”。饮用水瓶身的配料表上写着“蒸馏水,水源地:渤海海水”,喝上一口细细品尝,与平时喝的纯净水一样,并无盐碱味。“这水都是用渤海海水淡化的,已通过国家机构检测,我们职工日常都在饮用,可以放心喝。”能源与环境部能源技术运行中心副主任吴刚说:“首钢从北京市石景山区搬迁到曹妃甸区,绝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变化,更是经营理念的革新。我们在节能、减排、降耗上做‘减法’,在管理、技术、市场上做‘加法’,实现了搬迁曹妃甸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建厂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海水淡化产生的浓盐水作为原料输送至三友化工,成为上下游合作以及产产融合的一个最典型的案例。
首钢京唐自海水淡化投产以来为社会供应浓盐水9881万立方米;自上网售电以来,销售电力46.89亿千瓦时;投产以来外销液体类产品59万吨、气体类产品138万立方米,实现了钢铁与盐化工业、电力行业、气液产业的融合拓展。
十年,弹指一挥间。京津冀协同发展在首钢京唐发展进程中镌刻下深深的印迹。十年来,首钢京唐广大干部职工以实干担当谱写着新时代的“钢铁故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大战略的引领下,渤海湾上这座海上钢城犹如一颗海上明珠愈加璀璨夺目。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