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钢要闻

5700公里,直击气体生物发酵产业“新赛道”

发布时间:2023-10-09 16:56:56

11.jpg

22.jpg

33.jpg

44.jpg

首次实现工业尾气高值化和低碳化利用,首次利用工业尾气规模化生产生物乙醇和微生物蛋白,首创“气—液—固”生物连续发酵反应器及集成技术形成万吨级工业生产能力,获得中国首张“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证书,微生物蛋白产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一项项首创首发的突破性成果、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展示着北京首钢朗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钢朗泽”)在关键核心领域创新发展的“硬核力量”,打造出首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闪亮名片”。

成立于2011年11月11日的首钢朗泽,是首钢集团控股的中外合资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合成生物学及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行业的领军者、国内乙醇行业唯一获得碳标签认证企业;年产生物乙醇21万吨,饲料蛋白2.5万吨。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首钢朗泽发挥主体作用,也离不开首钢集团的强大支撑。近年来,首钢集团厚植新产业优势、精准服务优化新产业生态,积极引导、培育首钢朗泽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在政策扶持、机制推动、产融服务等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动能和有力支撑。

按照首钢集团“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首钢朗泽要向轻资产运营转型,提升运营管理能力,做大营收、利润规模,提高估值水平,择机独立上市”的要求,首钢朗泽通过资本化运作、资产证券化,将技术创新成果与钢铁、石化、精细化工等下游用户资源有效结合,推动技术转化为产业、转化为资本、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工业尾气生物发酵产业这一“新赛道”上,跑出了快速增长的“加速度”。为此,记者行程5700公里,辗转北京、河北、西北、西南多地,深入首钢朗泽总部及其数家子公司、生产基地进行实地采访,以图探究解析“技术引领+资本赋能”让企业实现成功的关键因素、有效路径和实现机制。

跨越“死亡谷”领航新赛道

多年前,新西兰生物科学家组建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名为“LanzaTech”,中文译为“朗泽科技”。LanzaTech独特、领先的技术是以微生物催化一氧化碳而转化成乙醇,且已研究开发多年由气体到燃料乙醇的转化,所以这个技术在新西兰实验室阶段已初步具备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

现任首钢朗泽总经理的董燕女士,十多年前在新西兰了解到这个前瞻技术信息,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把它带回祖国,与首钢集团共同开展合作。董燕女士将大股东首钢集团和LanzaTech的核心技术连接在一起,于2011年11月成立了由首钢、朗泽科技香港公司、新西兰唐明集团三方共同出资的中外合资企业,这就是“首钢朗泽”及其命名的由来。该公司服务于国家战略,采用世界领先的气体生物发酵技术,将工业尾气直接转化为生物乙醇、饲料蛋白等高价值产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电力、化工等领域,实现工业尾气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符合国家“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加快推进传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首钢朗泽生产的乙醇梭菌蛋白契合我国“树立大食物观,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的粮食安全战略。

生物科技领域内,科研成果从研发到应用,要历经实验室微反应、小体积试验、中等规模产业放大试验、工业化应用等各个阶段。在新西兰实验室阶段,生物菌种一直使用配置好的纯净、稳定气源,实验中各种条件都极其稳定,那时的科研成果只能称为“实验室成果”。而要开展工业化应用,环境温度、湿度及工艺流程,都处在开放、机械、批量条件下,科研成果很难转化为工业批量产品。只有通过中等规模产业放大试验,得出数据、进行修正,确定工业批量生产中的工艺流程,才能进行量产。所以,中试是连接研发和生产与应用的台阶,是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

为寻找“从0到1”实现中试突破的源头,记者造访了河北首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它是首钢朗泽成立的首家子公司和技术研发、孵化总基地,是全球唯一年产300吨工业尾气生物发酵制生物乙醇中试装置的诞生地,也是行业领域内全球唯一从中试跨越“死亡谷”到大工业化成功落地的企业。

一踏进河北首朗办公楼的大门,首先看到由6个白色氢原子、2个黑色碳原子、1个红色氧原子共同构成的乙醇分子式模型,分子式组成“和”字的形状,外面用圆环包围起来。首钢朗泽副总经理、河北首朗总经理宋庆坤告诉记者,“和”字寓意“和谐共赢”、圆形表示“循环利用”,模型与企业精神一脉相承。展台上,生物乙醇制剂样品与国际名牌香水、潮牌瑜伽服、热门饮料罐等并排陈列,宋庆坤介绍道:“我们生产的生物乙醇应用广泛,不仅仅添加进汽油助燃,也用于香水、化妆品、清洁剂、食品饮料包装、服装化纤等产品里,例如,洗衣液中的表面活性剂、饮料瓶中的聚酯材料、运动服中的乙醇纤维等。”

产品应用持续向好,当初技术“落地”却异常艰难。那时,大家铆足劲立志实现从中试到首套工业化项目的技术跨越。2012年,在首钢朗泽总经理董燕的带领和统筹下,技术攻关团队组建起来,而各项具体工作又由谁来牵头推进?充分信任、大胆授权,董燕对担任首钢朗泽总工程师的莫志朋撂下一句话:“这活儿你担着!”信任就是动力,莫志朋暗下决心:“这么好的创新技术,一定要实现工业化落地!”一方面,当时的资金来之不易;另一方面,需要尽快打通工艺流程、解决关键技术瓶颈,项目能不能工业化,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莫志朋和技术攻关团队,压力山大。那时,莫志朋脑子里反复思考技术问题,经常一夜醒来好几次,每次都得起身打开电脑记点啥,心里才能踏实。

开展中试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改变和拓展菌种的适应性,让其适应工业气体的条件和环境。具体来说,一是通过不断摸索各种工艺条件,让菌种适应工业气体环境,提高发酵稳定性和相关性能;二是不仅突破发酵这个核心工艺,还要打通全系统工业流程,让发酵的产物能进一步提取出来,转化成产品。莫志朋告诉记者,实用性缺失是成果转化最大瓶颈,科研成果只有转化成产品才有价值,“如果不能转化为产品,多好的技术都没有实用价值”。

生物发酵技术与运行过程中,菌种存活时间至关重要。当时各种原因导致菌种成活时间短,极大影响着发酵运行的质量和规模。为了突破这个工艺瓶颈,技术攻关团队和操作职工一起,全天24小时不间断对菌种的发酵活动进行监测、分析、记录,随时改进营养液成分和运行参数,并在时间的变量下开展验证。现任河北首朗副总经理的杨艳回忆,“那时候没日没夜地连轴转,大家都拼了!”

工作效率的争分夺秒,换来菌种存活时间的显著延长:一星期、两星期、三十天……在不断自我挑战中完成这一系列“小目标”的基础上,他们继续迎难而上,大胆提出新目标:让菌种存活100天!

在河北首朗,菌种被职工们亲昵地称为“宝宝”,备受呵护。一方面,菌种是生物发酵的核心要素、是“主角”,大家把它们当成人类小宝宝一样培养,为其提供良好生长环境,寻找其最佳生长状态;另一方面,“宝宝”的称谓也“缘”于中试阶段的一个真实故事。

因为总被父母催着解决找对象的“老大难”问题,河北首朗生产运营部值班长马旭星在中试开始之前,见缝插针地与家人安排的相亲对象见了第一面,双方还挺聊得来。其后,马旭星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中试的准备及运行工作中。特别是在打响“让菌种存活100天”的攻坚战之后,大家通宵达旦工作是常态,马旭星满脑子想的都是菌种工艺,压根儿就把相亲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

试验、失败、总结,再试验、再攻关,再继续……直到攻关取得重大突破、菌种工艺连续成功运行100天之际,父母的一通电话才把马旭星拉回了现实。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有另外一件“大事”要办,那就是联系相亲对象,加深彼此感情。

马旭星带上一捧鲜花去赴约,本想给人家一个惊喜,结果迎面相见却擦肩而过——由于马旭星“记不清上次相亲对象长啥样”,所以完全没有认出对方。姑娘倒是认出了马旭星,主动与他打招呼。好不容易两个人面对面坐到一起,姑娘接过鲜花,有点嗔怪地问:“这些日子,你干嘛去了?”马旭星想都没想、脱口而出:“给‘宝宝’过百天呢。”“啊?你都有孩子了?”姑娘瞪大了眼睛。马旭星这才反应过来,赶紧解释:“咳,我说的是我们的菌种‘宝宝’已经连续生长了100天!”

缘分正是如此奇妙,这个姑娘后来成为了马旭星的妻子。她对马旭星说:“恰恰是你身上那股对工作执着的劲头吸引了我。”在工作中,与马旭星朝夕相处的同事、发酵操作工惠雪源,有感而发地写了两句打油诗,作为好哥们这个趣事的“happyending”:“相逢不识佳人面,未婚‘育娃’千百遍!”

选择适合于工业尾气发酵制乙醇工艺的关键设备,也是实现该技术工业化应用的关键。2015年春季,菌种发酵液需要通过工业陶瓷膜过滤来控制其浓度及稳定性,以往采用进口陶瓷膜,投资大、维护成本高。为了降低工业化投资及运行成本,莫志朋带着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攻关小组,与国内知名陶瓷膜厂家合作,开展攻关研发,力争在国产陶瓷膜应用上实现突破。现任河北首朗副总的佟淑环、杨艳都是当时攻关小组骨干成员,两人反复试验和比对单膜管、膜组件,脑子里充满着关于“膜”的性能、透水率、使用周期等的数据和信息,甚至睡梦里也惦记着“膜”。对此,她们的家人调侃道:“膜啊膜,每天老想着膜,人都魔怔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难研发,首钢朗泽首次完成国产陶瓷膜系统用于工业尾气发酵制乙醇菌体循环过程控制的研究,连续运行周期及膜通量等关键工艺性能均达到预期目标,不仅可替代进口陶瓷膜,还降低投资成本50%以上,对首套工业化项目关键工艺设备选型提供了支撑。

创新自强与技术演进的结合,不仅解决国产替代难题,还促进节能减排,更催生全新品类。记者了解到,污水处理工艺是钢铁工业尾气生物发酵法制燃料乙醇工艺系统关键性的末端工艺,原本含有菌体的废水会经污水处理后环保排放,但经试验发现,废水中菌体蛋白的存在,对污水处理系统稳定运行造成严重影响,污水处理负荷较大,只有把菌体蛋白从废水中提取分离出来,污水才能正常处理。而分离出的蛋白如果没有应用价值,只能作为固体废物进行处置,如何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又一个难题。经国内相关农业专家介绍,董燕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取得联系,首钢朗泽、河北首朗和饲料所决定合作开发新型饲料产品。经过大量实验,他们开创性地发明了菌体蛋白分离技术,突破了利用一氧化碳为单一碳源和能源的高效、低成本一步法生物合成乙醇梭菌蛋白的关键核心技术,打破传统蛋白生产模式,诞生了一种崭新的饲料原料——乙醇梭菌蛋白产品,从而开辟了工业化生产优质蛋白质的新赛道,产业变革意义重大。

该产品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自主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颁发的“中国首张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证书(产品类别:饲料原料)”,入选“2021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产品类”,蛋白产品还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其中,“中国首张”意味着什么?据了解,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发的第一张“饲料原料”证书,意义非凡。河北首朗总经理宋庆坤介绍,在“饲料原料”这个新品种诞生之前,产品类别中多为“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是指在饲料生产加工、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微量物质;“饲料原料”则是指在饲料加工中,以一种动物、植物、微生物或矿物质为来源的单一饲料,两者有着较大区别,后者更稀缺、市场空间更大。首钢朗泽、河北首朗、首朗生物自主研发和生产的乙醇梭菌蛋白产品,具有高蛋白、高消化率、氨基酸结构合理等优点,是优质的饲料蛋白原料,可在水产、猪、禽、牛、羊等各类动物上广泛应用,具备全部替代鱼粉和豆粕的潜力。它的出现,对摆脱进口大豆、鱼粉等传统饲料蛋白源的依赖,解决我国蛋白资源“卡脖子”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生物合成乙醇梭菌蛋白技术已在河北、宁夏、贵州地区实现工业化应用,形成2.5万吨乙醇梭菌蛋白产能。国内某知名海水养殖饲料企业的负责人使用蛋白产品后表示,“首钢朗泽生产的乙醇梭菌蛋白,完全可以替代进口鱼粉,性价比很高!”

经过六年多中试研究,董燕、晁伟、宋庆坤、莫志朋带领技术攻关团队,打破数十项关键技术、工艺、设备瓶颈,攻克了原料气预处理、发酵、蒸馏脱水、饲料蛋白浓缩干燥、尾气处理及热能回收、污水处理等六大关键工艺,形成了系统集成工艺技术体系。有“志”者,事竟成。莫志朋生物化工硕士毕业入职首钢朗泽,苦干中试六年,从高才生成长为气体发酵技术领头人。在对技术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中,在孜孜以求创新的过程中,他个人也实现了专业技术水平、工艺管理经验的蝶变。莫志朋的恩师是北京化工大学领导、国内生物化工领域知名专家,他欣喜地对莫志朋说:“科研成果实现转化与产业化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中试的成败,别家都没干成的中试,只有首钢朗泽干成了!这几年你在企业成长得真快!”

赞扬的话语道出了有目共睹的事实。当时,国内外有一些相关企业也在开展生物发酵制乙醇工业化可行性研究,但因种种技术问题的制约,均在中试阶段折戟,未能迈出工业化应用成功的第一步。而首钢朗泽将实验室技术中试转化成功,在中试研发成果及可行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河北首朗在唐山曹妃甸首钢京唐公司院内,设计、建设了全球首套钢铁工业尾气生物发酵法制燃料乙醇工业化示范装置。该装置是全国首家获得能源核准的钢铁工业尾气发酵法制燃料乙醇项目,利用钢厂转炉煤气为原料,年产燃料乙醇4.5万吨,并“从无到有”地开发出饲料蛋白新品种,填补国内外空白。2018年5月,全球首套商业化项目(河北首朗)正式投产,2019年12月,该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按行业惯例,以一万吨为标准,万吨以下产能被称为“中试”,达到万吨叫“产业示范工程”。河北首朗属于4.5万吨以上生产规模,远超万吨体量,是为“大工业化”。今年88岁高龄的金涌老先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导,老人家一直非常关心支持首钢朗泽的发展,当年闻知喜讯高兴地说:“成功跨越气体发酵技术从中试到大工业化应用的‘死亡谷’,首钢朗泽做到了!”

众所周知,钢铁、铁合金等工业废气中含有大量有毒的一氧化碳。无机碳主要指的是一氧化碳,有机碳则是乙醇,菌种吃进无机碳,转化代谢出有机碳,这个过程就是发酵。通过发酵技术,一氧化碳在生物菌种作用下变成蛋白,这种转换完全依靠纯粹的生物技术路径,环保而又快捷:不到30秒的时间就能实现转化。这是因为生物发酵属于“活”的技术,是生命体在复杂而精细的调节下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或变化。

常规认知里,一氧化碳气体对生物体有毒有害;但菌体反其道行之,把一氧化碳当成最好的食物,“吃下去”一氧化碳,代谢出来的产物就是高价值的生物乙醇和蛋白。那么,乙醇和蛋白产品的产出又有什么联系与不同?简言之,菌体“吃完”一氧化碳、代谢为乙醇,完成这个“使命”之后,发酵液里的菌体又被提取分离出来进行烘干加工,最终变成蛋白粉。这边“吃进去”有毒有害的,那边代谢出有益、营养的,代谢转化之间,化腐朽为神奇。河北首朗综合办主任邸姗姗经常参与对外接待工作,她告诉记者,因为蛋白产品的生成超越了大家通常能理解的应用过程,所以到河北首朗产线实地参观、调研的来宾,甚至拥有生物技术专业背景的业内人士,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难以想象!不可思议!”

打破常规才能形成新的认知,深入现场才能获得真实感受。记者跟随河北首朗负责技术的副总经理佟淑环和技术研发部研发员岳群华,去看看菌种“接种”过程。将要用于“生产”的生物菌种被盛放在一个长圆形的304不锈钢罐子里,存放期间菌种在罐子里“睡觉”,处于休眠状态,当生产启动时,根据需要把这个长圆形的不锈钢罐子接到产线设备的种子罐上,让菌种活化“苏醒”,这个环节就是“接种”。而后,操作人员为其创造舒适环境、给予充足营养,菌种会进行细胞分裂并快速大量生长,不断繁殖后代。或许有人认为,这种技术和发酵过程可能会消耗大量菌种,要始终不停地补充。其实,只需一次少量接种,就可以保证全系统连续稳定运行半年以上,菌种在发酵生产系统里会大量自我繁殖,生生不息。这是技术神奇的一个表现,也是之前马旭星“未婚育娃”所追求的目标。在他们的努力下,现在菌种“宝宝”最长可以存活300天,生产使用方面,接种一次保半年以上。

记者发现,除了定期接种发酵菌的技术人员和按时开展安全巡检的人员,在生产区域见不到操作职工,他们是怎么开展生产的呢?河北首朗生产运营部丁班值班长武晓兵说,“操作职工都在生产集控中心里,通过电脑监控,远程调整生产工艺参数。”记者来到生产集控中心,一排排电脑屏幕上展示着产线的各个生产场景和实时数据,生产运营部发酵操作职工回江丽和王勇正在对发酵工段种子罐作中控操作记录,每个数字都写得整齐、清晰。他们要随时根据菌种代谢指标的变化,来判断其“健康状况”并发出指令,通过诱导、干预,让菌种始终处于活力旺盛的状态,保证发酵、代谢过程稳定,从而转化出更多的乙醇、蛋白产品。

据悉,菌种仅仅泡在发酵液里,是无法直接生产乙醇的,它们必须得“吃点东西”。含有较多碳源,包括钢铁转炉煤气和铁合金尾气等工业尾气,正是菌种最爱的“主食”,“辅食”则是往发酵液里添加的各种维生素、金属盐等。除了食谱有“营养”,“喂养”也要科学、精细。河北首朗负责生产和设备运行的副总经理宗福宝告诉记者,菌种是单细胞生物,其自我调节能力和机制在于对环境的应激性,即菌种对外界波动因素非常敏感,随着不同的生长时期,菌种所需的温度、压力、营养都不一样。通俗地说,菌种“宝宝”也有自己的“小脾气”,如果给它们“饿着了”,产的乙醇就少;要是“撑着了”也不行,其活性会降低。菌种的这些生长、生产特性,要求操作职工必须随时关注指标曲线,定时定量不断调节。由此可见,这个操作岗位对人的能力素质要求也不低。记者了解到,回江丽和王勇都是大学本科学历、生物技术与工程相关专业。“一线职工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性、熟练度和经验值,才能胜任这份工作”,宗福宝说。

漂洋过海而来的菌种“宝宝”,经过首朗人的精心呵护照料,焕发出蓬勃生命活力,创造着大工业批量发酵生产的发展奇迹。从非粮食制乙醇让废物变饲料,从钢铁重工业跨越到绿色能源与农业,首钢京唐公司的钢铁工业尾气在菌体微生物的作用下、在首钢朗泽独有的气体发酵集成工艺技术突破的助力下,实现了蜕变、焕发了生机。据悉,首钢朗泽的生物乙醇作为非粮液体燃料、以10%比例添加到汽油中,保供中石油、中石化的河北、天津、山东等地;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保供张家口燃料乙醇占比超过50%。

跨越“死亡谷”,领航新赛道。在首钢集团、首钢京唐公司的有力支持下,首钢朗泽以“中试”为支点,以河北首朗为孵化平台,摸索出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集成研发与生产体系,打造高科技创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示范”,为推进全国化战略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本化运作壮大新产业

驻足河北,可以鲜明洞见创业故事艰难而又精彩的开局;而首钢朗泽新赛道的发展之路,并未仅仅止步于此,更远的行程值得奔赴,那里延续着“从1到N”的无限可能。

提升科技实力、增强创新动力,离不开金融助力,特别是资本发力。首钢朗泽成立时就确立了引入社会资本,通过资本助力、产融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在政策推动和技术演进的加持下,进入发展关键期的首钢朗泽迎来更好的融资机会:2016年至今,连续五次增资引入战略投资者,A轮融资开启实现全球首套商业化工厂的建设、B轮增资助力全球首家产业化生产基地落地、C轮融资开启商业化工厂复制之路、C+轮增资加速商业化工厂复制推广、PRE—IPO(预上市)轮融资为后续新设项目发挥重要作用。投资方不仅为首钢朗泽提供了资金支持,更为公司导入了业务发展所需的各类战略资源和技术支持,比如上海德汇丰富的资本市场经验、日本三井物产遍布全球的业务网络及世界影响力等等。另外,首钢朗泽通过引入投资人和实施员工持股,合理配置新老股东的权利义务,形成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

首钢朗泽的融资正是国企改革纵深推进的一个缩影。从最初的引入战略投资者,到加大混改力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完善市场化经营体制等全面铺开,通过混改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国有资本、外资和民营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公司估值大幅提升。同时,首钢朗泽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以政策和市场为导向,利用工业尾气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制备乙醇及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采取多种营销方式拓展市场,经营业绩实现稳步增长,市场先发优势显著。首钢朗泽生产的生物乙醇主要客户为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油气生产商,用于车用乙醇汽油,保供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等地。2018年,以首钢朗泽生物乙醇为原料制成的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应用于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型客机中,完成首次商业飞行。2020年,首钢朗泽生产的生物乙醇通过了国际可持续生物材料圆桌会议(RSB组织)认证。2021年,首钢朗泽以工业尾气为原料生产生物乙醇技术被国际能源署列为先进生物液体燃料案例。此外,首钢朗泽的生物乙醇作为基础化工原料,出口欧美并广泛应用于日化消费、包装材料、纺织面料等领域,国际市场份额不断增加。首钢朗泽生产的乙醇梭菌蛋白已在国内多家饲料企业应用,成为替代进口高端鱼粉的优质蛋白原料,并作为国家饲用蛋白应急及储备的重要产品。近三年来,随着商业化项目的陆续投产,首钢朗泽营业收入增长幅度较大,主营业务处于高速增长期。2020年至2022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47.03%;随着产能陆续释放,后续市场供应能力和营收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强。

与数轮融资、占领市场同步联动的,是首钢朗泽重点在西北、西南等工业尾气丰富地区,加速商业化工厂复制推广的多元布局与项目拓展。

自宁夏银川河东机场往东北方向,汽车行驶在京藏高速宁夏段,记者此行目的地是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这里有首钢朗泽布局西北的两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宁夏首朗吉元与宁夏滨泽。眼前,双向八车道宽阔平坦,一路畅行;窗外,村庄零星分布,连片的小麦、玉米长势喜人;沿途经过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清水映着蓝天白云,草坡环绕绿树鲜花,“塞上江南”的美景尽收眼底。

“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既有黄河流经的平原沃野,也是一个东邻毛乌素、北接乌兰布和、西濒腾格里的“沙漠围城”。提起首钢朗泽在西北拓展项目的往事,似乎话题里都能筛出沙子。2019年5月,首钢朗泽副总经理晁伟、西北区域拓展总代表贾伟,肩负开疆拓土的使命,来到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一片荒地袒露在眼前,大风吹过,沿着地平线升起几米高的沙雾。他们戴着安全帽、拿着图纸,就这样跟沙地和大风裹在一处,建起了产线。

说起项目拓展、首朗吉元的由来,属于“找上门”的合作。2018年,位于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的铁合金企业吉元集团,主动找到首钢朗泽,希望双方合作在宁夏建厂,处理铁合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吉元集团的领导是宁夏大学博士毕业,对传统铁合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循环发展富有远见卓识。与其相熟的首钢朗泽办公室主任陈锋、首朗吉元总经理邹方起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大家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合作变得顺畅而又默契。”

石嘴山市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其下辖的平罗县先后两度跻身“西部百强县”,这里铁合金企业集中、气源丰富、尾气中的有效成分浓度高,而首钢朗泽独有的生物发酵制乙醇和蛋白技术,契合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大势,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开拓出更广阔的未来之路。相比炼钢转炉煤气,铁合金工业尾气的成分更复杂、净化工艺更繁琐。经过持续攻关、不断摸索,2021年5月,首钢朗泽控股的铁合金尾气利用项目——首朗吉元建成投产,年产乙醇4.5万吨、乙醇梭菌蛋白5000吨。作为全球首套铁合金工业尾气发酵制燃料乙醇项目,首朗吉元是在以钢铁工业尾气制乙醇基础上的迭代项目,也是首钢朗泽“从1到N”多元化布局的第一个项目。继河北首朗全球首套4.5万吨/年钢铁工业尾气生产燃料乙醇工业化装置成功之后,全球首套铁合金尾气大工业化项目又在首朗吉元再次实现成功,这也为后续宁夏滨泽新能源科技公司、贵州金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两家铁合金领域企业,积累了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前期经验。目前,首钢朗泽现有河北首朗、首朗生物、首朗吉元、宁夏滨泽、贵州金泽共5家控股公司,谈到其中四大生产基地——河北首朗、首朗吉元、宁夏滨泽、贵州金泽,首朗吉元总经理邹方起深有感触:“各有各的精彩与亮点,也各有各的艰辛和挑战;就像四兄弟一样,我们为了首钢朗泽大家庭的发展,团结一致、精诚合作。”

贾伟是首钢朗泽西北区域拓展总代表兼宁夏滨泽总经理,肩负着在宁两家企业——首朗吉元、宁夏滨泽的牵头建设、管理运营之重任。首朗吉元建成投产后,他又一头扎进宁夏滨泽的建设中。2022年8月,正是产线空压系统调试时期。夏夜,大家仍然在现场鏖战,脖子上被蚊子咬得都是大红疙瘩。当时三台压缩机重启了六次,机器还没开起来,所有人都非常着急。空压机不启动,公辅系统无法运行,生物菌种就会因缺气而死亡。贾伟双眼紧紧盯着压缩机的电机轴,手里攥着的对讲机都要捏爆了,内心在嘶吼:“开起来!开起来!!开起来!!!”第七次重启,压缩机终于转起来,贾伟和在场所有人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在广袤壮美的大西北,与天地争锋、于拼搏中开出坚韧之花,贾伟的一番心里话,既沉静又奔放:“首钢朗泽十几年磨一剑,磨成了而没磨废,是我们这些人的造化、幸运和福气!感恩首钢搭建平台,感谢领导给予支持!创业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大家主动去吃这个苦,付出百分之一万的努力、付出了所有能付出的,内心无怨无悔,干成了何其有幸!”沉静的是感悟,奔放的是激情,正如传记作家茨威格名作《人类群星闪耀时》所写:“人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在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全身心地融入事业中,才会获得真正的价值、幸福和成功。今年32岁的宁夏滨泽安环部安全员张金磊之前当过消防员,宁夏消防救援总队以他为典型拍摄的视频还上了“学习强国”。视频里,张金磊身穿制服开展训练与实战,高空迫降、冰面救援,风里雨里、赴汤蹈火。他说:“干过消防员,吃苦我不怕。”而身为共产党员,张金磊认为,党员不能计较个人得失,就得干在前、做好带头表率;自己多干,带动一个两个、三个五个乃至更多的职工,形成“主动干事、我要干事”的氛围。

正能量的氛围促进企业自身发展,也助推当地产业振兴。宁夏滨泽主管安全环保工作的副总经理赵登科,之前曾在宁夏平罗县人民武装部工作过,对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十分熟悉。他告诉记者,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都有工业基础,工业企业的数量也不少,还发展了很多年,但大多以矿石、电石、硅锰、碳素、铁合金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有一定污染性。他说:“宁夏滨泽、首朗吉元等新兴企业落地在这里,一是能减少碳排放,二是丰富了地区产业结构,对石嘴山、平罗的工业转型升级有极大助益。”宁夏石嘴山市曾是中国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号称“塞上煤城”,经过几十年发展,资源日益枯竭,要想加快这座煤炭资源型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必须转换新旧动能、探索新的发展路径。首朗吉元技术研发部工艺工程师李涛说:“首钢朗泽在西北布局,建立宁夏滨泽、首朗吉元两个生产基地,为我家乡石嘴山这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注入了高科技创新力量,助力老工业基地再次焕发出新活力。”

家乡意味着“归属感”,真情关怀将人心凝聚到一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首钢朗泽到宁夏发展之初,就充分考虑、充分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密切与属地关系、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宁夏滨泽一线职工大部分是本地人,像张金磊的老家就在黄河边上,他告诉记者,职工食堂从食材采购到制作都按照清真餐标准,回族和汉族职工都能吃得放心、舒心。“首钢朗泽在这里建企业,不是对本地习俗、文化的破坏,而是主动融入,这让我们感觉特别温暖。”两年前张金磊入职宁夏滨泽时,产线刚打地基,他跟着企业一起成长、见证了企业的发展,这种同甘共苦的情怀,如同传统民歌所描写:“太阳出来红似火,感情上来由不得额(额:西北方言,指我)。”生长在阳光照射最充足的宁夏,受到黄河与艳阳的滋养哺育,西北汉子表达起感情来,朴实而又真挚。

离开日照强烈、万物生光的西北,记者又来到云雾缭绕、山水丰润的西南。从贵州遵义驱车50多公里,在遵义市和下辖绥阳县之间的山沟里,坐落着贵州金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贵州金泽”)。

贵州金泽成立于2020年9月,由首钢朗泽、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绥阳产业有限公司和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合资组建,属于中外合资企业,也是绥阳县重点招商引资企业。贵州金泽的铁合金工业尾气生物发酵制燃料乙醇项目于2021年3月开工建设,可年产燃料乙醇6万吨、饲料蛋白6600吨,被贵州省能源局列为重点工业项目,被属地政府称为“明星项目”。据悉,主要合资方之一的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绥阳产业有限公司,是由发电、水泥、铁合金和矿山组成的一体化循环经济企业,贵州省“四个一体化”重点项目之一。而贵州金泽采用全球领先的气体生物发酵技术,将金元公司铁合金厂含有一氧化碳的工业尾气,直接转化为变性燃料乙醇、蛋白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工业尾气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与传统工业尾气利用方式相比,贵州金泽的铁合金工业尾气生物发酵制燃料乙醇项目经济价值是燃烧发电的2.5—3倍,能源利用效率为1.5—2倍,投产后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5万吨、氮氧化物约640吨,实现产值约4.5亿元,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将对贵州省铁合金产业转型升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事业成于实干,实干破解难题。2020年秋季,贵州金泽的项目开建之前,缺乏风水电等外部工业基础。该公司副总经理李金龙告诉记者,当时他们经过调研了解到,周边村民喝的是从山上引来的山泉水,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山泉水的品质和大城市市场上售卖的矿泉水一样,含有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水质健康。如何引水入企、让贵州金泽的干部职工也喝上安全的生活饮用水?该公司的领导发现,在项目临建指挥部周边,经常有村民拿着手机蹭网,于是他们跟村里当时的老支书商量,用置换的办法解决了问题:贵州金泽把光纤接到村集中点,提供4G商用网络,村里将山泉水分流给金泽科技,互利互惠。在贵州山区农村,贵州金泽的4G商用网络网速很快,村民们利用Wi-Fi在家就能享受高速网上冲浪,非常满意。

项目建设中,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虽然是早就规划好的专项项目用地,但由于历史沿袭原因,当地村民一直把这里当作闲置的荒地,在其间散养着牛、羊、鸡、鸭等牲畜。贵州金泽常务副总经理王兴凯回忆道:“我们刚来的时候,场地里有好多动物粪便,跟动物园似的。”时间紧迫,要建设、要开工,首先得清理场地。这时,养牛的村民们提出意见:“这块荒地属于我们天然的‘养殖场’,要是把它给清理没了,还怎么养家畜为家庭增收?”

一边是在建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另一边,这块土地又是农民赖以创收的资源,企业发展连着属地民生民情。贵州金泽总经理陈超超表示:“哪头都不能耽误!”为了让项目尽快开工、场地尽早清理,同时又最大限度保障村民养殖的根本利益,陈超超带头、贵州金泽党员和干部职工自发开展“认养一头牛”活动,即支付定金给村民,认养他们的牛。这个办法立刻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可,大家主动把自家的牛迁移到别处的山地散养,腾出场地让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同时,老百姓也不会为牛的未来销路发愁,钱提前“落袋为安”。村民们用当地方言说:“为贵州金泽养牛,太‘攒劲’了!”这里的“攒劲”,是“给力”的意思。其中一头认养的小牛在2020年9月份出生,与企业成立恰好同期,贵州金泽的干部职工感觉很有意义,给这头小牛起名为“旺泽”,寓意在贵州大地上,贵州金泽有更好的发展。

“地”的潜力、“企”的活力,相向而行、聚成合力。在河北、西北和西南的生产基地,首钢朗泽均坚持用工“本土化”,除了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培训人才和依法纳税外,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企业与属地深度融合。据了解,贵州遵义市绥阳县当地以旅游和制酒为主,产业规模不大,基本靠季节、靠生态吃饭。为了帮扶属地、解决就业,贵州金泽聘用当地职工110余人,基本上除了几位高层管理人员,绝大部分都是本地职工,而且企业的薪酬收入为遵义中上水平,吸引了很多原本外出务工的高学历人才回来建设家乡。贵州金泽常务副总经理王兴凯告诉记者,目前产线试生产阶段比较顺利,预计满产后年纳税额占绥阳县税收总额的15%左右。企业在当地的发展,不但惠及自身,也带动区域发展受益,为双方创造了繁荣局面。

贵州金泽属地为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蒲场镇新场村,这里四周山包环绕、山外有山,连绵都是山。夏季山上植被茂密,偶有一两间民房坐落在山腰,褐色的尖瓦屋顶,白色的窗棂围墙,古朴素净。贵州金泽旁边,水色清亮、水质纯净的后水河静静流淌,它是遵义的“母亲河”、整个市区的饮用水源。从贵州金泽大门到后水河边,隔着一条路。在遵义市、绥阳县、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绥阳产业有限公司等各方协助配合下,贵州金泽持续提升环保管理水平,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企业发展,公司与项目的规划建设完全符合安全环保要求,企业干部职工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大西南珍贵的绿水青山。

贵州天气阴晴不定,带有大量水汽、淡灰色的云,仿佛水墨画般在天空的幕布上氤氲浸染,让绿水青山又多了一层灵秀缥缈的诗意。山沟里的贵州金泽,一座小楼低层办公、楼上住人,职工宿舍就在办公楼上。上班在这里,下班还在这里,没有公交和共享单车,没有快递与外卖,没有五光十色的城市娱乐生活。除了工作,唯一的“休闲”就是满目青翠,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相看两不厌。一片自然风景,便是一层心灵境界,贵州金泽在这里建项目、干事业,没有破坏、只有爱护。该公司总经理陈超超说,“我们不是过客或局外人,而是青山绿水、和谐家园的保护人和陪伴者。”

记者的采访行程从北京到河北、再到西北和西南,无论外部自然环境怎样变幻,只要深入首钢朗泽各个基地企业、项目产线、研发中心,就始终有一股醉人的发酵味道挥之不去;像是微风吹过一片正在成熟的麦浪,又或是刚刚启封的佳酿,醇厚浓郁、回味悠长……

企业家精神激发新活力

从管理角度看,创始人是企业的灵魂人物,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始人的引领。首钢朗泽的创始人董燕女士,可谓杰出人物。凭借优秀的个人能力和拼搏精神,多年前,她已在海外取得不俗的商业成就。国外生活优越、事业风生水起、家庭美满幸福,外人眼里的董燕俨然属于“人生赢家”。然而,“走过千山万水,心里总念着祖国”,她的内心始终升腾着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十几年前,在国外刚一接触到生物发酵制乙醇这个前瞻性技术,灵感、直觉和悟性就“告诉”董燕:一定要把它带回祖国,造福环境!

回国创业的征程上,董燕为尖端技术落地所选择的平台土壤,可以说是决策中最重要的第一步。“百年国企、奥运荣光,首钢吸引了我;这里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有成功的发展实践,还有最好的战略、资源、政策支持和创业环境。”如她所见,培育打造新产业、促进产融一体化商业运行模式,早已上升为首钢集团的企业战略并进行了积极实践、形成了有效路径。在首钢集团,董燕为生物菌种发酵技术找到适合它“成长”的土壤,由此落地生根并发展壮大。

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说,“企业家是开拓者、创新者,是把科学技术发明引入经济生活之中、把经济推向前进的人,而企业家精神,则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或以别人没用过的方式做事。”创新发展、敢于担当、艰苦奋斗、挑战自我……创业打拼过程中,首钢良好的平台土壤,塑造和激发了董燕的企业家精神。她深知,拥有新技术只是具备了创新的基础,只有将新技术工业化和商业化,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工业尾气生物发酵技术的推广应用,纵观全球都没有成熟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企业资产证券化及进入金融市场的过程异常艰辛,全靠董燕带领大家不断摸索与突破。

创业起步阶段面临种种困难,资金、工艺、人才、市场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短板。放弃容易,坚持却很难,在困境中生存下来则是一种真正的智慧。跨越中试“死亡谷”时遭遇资金“瓶颈”,董燕毫不犹豫出售了自己国外的私人产业,换回宝贵资金为企业“输血”;开发集成工艺技术适应可规模化生产时,出现一连串难题,董燕带领团队驻扎现场、摸爬滚打;融资、谈判、会商、拓展产业版图的最前沿,总有董燕奔忙的身影,不知疲倦;最苦、最难,甚至濒临绝望的时候,董燕给了大家信心和勇气,在低谷中托起首钢朗泽,于一次次失败里寻找新的开始……在大股东首钢集团的支持下,度过创业“襁褓期”的首钢朗泽,创新实力不断积累、融资能力持续增强,驶上稳健发展的快车道。

创业大潮波澜壮阔,只有始终把握住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心无旁骛地勇敢前行,穿云破雾。董燕充分利用她的全球化视野和人脉、对企业管理的熟稔以及资本运营经验,构建中西合璧高效运行管理体系。把科技创新的引领、实业报国的担当,化为脚下的清晰道路。扑下身子当好“施工队长”,带领干部职工团结一心,以“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让工业尾气“变废为宝”,用科技与资本书写发展传奇。

在董燕身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企业家精神实质:首先,胸怀远大志向,自觉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企业高质量发展;其次,积极投身国家战略、与时代脉搏共鸣,助力守护粮食、能源安全“生命线”;第三,充分依托百年首钢、扎根创新创业热土,把发展“平台”变“高台”;第四,面对困难与挫折永不言弃,始终保有不服输的拼劲、打不垮的韧性。从这个角度而言,董燕不仅是首钢朗泽的创始人,更是企业团队的领路人、主心骨和实干家。

董燕的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彰显企业家精神,在决定企业命运方面作用显著。但董燕表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靠大股东首钢集团,我有强大后盾。”首钢集团领导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担当决策的勇气魄力、一以贯之的坚定支持,是首钢朗泽发展的最大信心和底气;首钢集团关于厚植产业优势、新产业培育发展定位、基金和金融方面支撑促进作用的有效发挥,也是推动首钢朗泽前行的必要因素;另外,在工业尾气能源供应、场地提供和管理、技术、操作各层次人才培养与输送方面,首钢京唐公司、首钢技术研究院和首钢集团各有关单位鼎力相助,等等这些资源要素,都成为首钢朗泽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和坚强保障。

一个人干事创业的奋斗历程,其实是一群人、人与事业的故事缩影。首钢朗泽副总经理、北京大学物理化学博士晁伟,是首钢技术研究院输送到首钢朗泽的高层次人才,也是既懂技术、精业务,又熟悉管理、通晓商务的综合性人才。2023年4月,晁伟参加了一个生物发酵行业高端学术会议,与会者绝大多数来自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代表只有首钢朗泽一家。据晁伟介绍,目前首钢朗泽申请专利233项、共授权专利138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核心发明专利获2022年度中国石油与化工行业专利金奖;在2021年获第六届国际“创蓝奖”、在2022年获科技部主办的全国首届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优秀奖、首届“创蓝碳中和先锋奖”、获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洁净新能源产业技术专业赛一等奖、获国务院国资委评选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典型案例”三等奖,参与承担“蓝色粮仓”和“绿色生物制造”两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首钢朗泽做的事特别了不起!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给了我们持续坚守搞科研的动力!”这次会后,晁伟的信念更加坚定:“首钢朗泽的事业,值得我们用全部心力去做。”

与晁伟一样,首朗吉元总经理邹方起对待事业也是“元气满满”。他之前多年深耕蛋白饲料技术研发与销售领域,入职首钢朗泽大家庭之后,被称为“蛋白专家”。在首朗吉元的蛋白包装车间,记者用手指捻起一些蛋白粉末,它们质地细腻、颜色均匀,具有高蛋白、高消化率、氨基酸结构合理等优点,可在猪、禽、水产、牛、羊等各类动物上广泛使用。如何让每一粒优质饲料都释放出更大价值?邹方起和记者的话题从饲料聊到养殖、从食材聊到餐桌。他认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群众吃饱吃好、百姓餐桌的“主旋律”,建立在肉蛋奶的基础之上,而肉蛋奶的基础,就是饲料。在这方面,首钢朗泽正是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不占用耕地、不受季节影响,全天候生产菌体蛋白饲料,而这种首创的饲料新原料、全新的微生物蛋白,可以减少国家对于大豆、鱼粉等蛋白原料的进口依赖,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是企业为社会奉献的“中国好饲料”。

向菌种要资源,科研力量的配置优化尤为重要。记者走进河北首朗技术研发部一间实验室,各种试管、器皿等器材映入眼帘,研发人员在岗位上做着实验。显微镜下,乙醇梭菌这种微米级的生物菌种,呈一根细线的形态。钻研微生物,也有大作为。除了各级各类实验室,首钢朗泽还在北京总部建立了合成生物研究中心、在河北首朗生物建立了生物低碳研究中心。两级研究中心的建立,给整个企业和四大生产基地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基肥”和“养料”。

在河北首朗的生物低碳研究中心,该公司技术研发部发酵工程师息晓杰正在菌种生产撬装(“整合”之意)设备前忙碌。据了解,这个中心有两大功能,一是生产菌体,既自给自足河北首朗,也供应全国其他生产基地。二是研发创新,这里有完备的实验平台和设备,依托于中试时河北首朗自主研发的六大核心集成技术,采用不同的气体净化技术,力争让菌种既能“吃”钢厂工业尾气、又能“吃”铁合金工业尾气、还能“吃”垃圾焚烧尾气,“消纳”包括钢铁、化工、电力、建材、垃圾焚烧等诸多行业的工业尾气。基于此,首钢朗泽不仅仅掌握着单纯的生物发酵技术,还能开发出更高端、更复杂的工业化集成技术,技术上的领先与创新,不断打造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息晓杰告诉记者,这里也是博士们的“战场”。首钢朗泽合成生物研究中心的青年技术研究员,长期下沉、驻扎到河北首朗搞科研。他们平均年龄30多岁,分别是具有物理化学、合成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化工、环境地理等专业背景的博士、博士后,每个人都各有所长。

白雪和梁楠读博期间共同的博导是中国首个合成生物领域的科学院院士,这让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接触和了解最前沿、最先进的研究进展。李雍先后在德国不莱梅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做博士后,入职首钢朗泽后从事基于生物合成工业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开发,乙醇梭菌的计算模拟以及深度学习的改造优化研究。马世峰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比利时列日大学合作办学机制下的农学与生物工程专业博士,他告诉记者,想要提高乙醇产量,菌种必须耐受不同工业尾气的“新口粮”,因此,技术研究人员要对菌种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驯化。沿着这个方向,北大博士后贾晓静目前正在开展文献调研工作,下一步还要对乙醇梭菌的基因,进行一氧化碳脱氢酶、氢化酶等改造。她表示,菌种基因改造涉及因素和步骤非常复杂,发酵优化试验也是一个连续运行的过程,这都需要团队合作、共同发力。几位博士、博士后一边了解产线、一边搞研发,每个人既有自己负责的内容,又有交叉和延伸的领域,大家互相支撑,科研形成有机整体。

博士、博士后“组团”下沉一线,并非摆摆样子或短期行为。事实上,自首钢朗泽成立之初,就建立了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研发创新体系。企业将基础研究经验与中试放大及产业化应用相结合,及时把生产运营中发现的问题、用户使用中产生新的需求、市场调研中新的方向,转化为科研项目立项研究。例如河北首朗中试的研究成果,就直接转化为工程化设计参数、工艺路线和设备选型,把第一个工程化建设的经验固化下来,可以优化完善、推广复制到其他工程项目。

企业总部及各子公司的研究中心、技术中心,与工业化的工厂、产线相互协同高效运作,让技术研发人员真正参与到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将系统运行中实际出现的问题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博士、博士后团队表示,“在领导的关心下,我们在河北首朗过得很好,能够参与企业生产运行的会议,随时到产线了解掌握微生物调控、生长情况,研发与试验各种条件具备,这里有着理想的科研环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理想之城”,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选择和努力同样重要。33岁的中共预备党员、宁夏滨泽技术研发部工艺研发员耿晨晨,负责产线发酵工艺和操作管理工作,是一位沉静干练、履历丰富的职场女性。多年前,生物发酵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耿晨晨成为国家二级葡萄酒酿酒师、品酒师,在全国各个葡萄产区做酿酒技术指导。结合宁夏石嘴山平罗县工业尾气资源丰富这一优势,首钢朗泽提前布局,利用特有专利菌种和核心发酵技术,将工业尾气进行高值化利用的同时,解决当地碳排放超标以及环保问题,首朗吉元和宁夏滨泽先后落地平罗。耿晨晨本是土生土长的平罗姑娘,听闻专业对口的好企业就建在“家门口”,心动不如行动,她挥别酿酒行业,毅然回到家乡,投身宁夏滨泽,开启全新征程。近两年来,耿晨晨代表企业接连参加了“第九届‘华创杯’创新创业大赛”“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洁净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专业赛”等全国性专业比赛,她围绕“生物‘智’造、颠覆传统、引领未来”的主题精心准备、表现优异,于5000多家企业和数千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总共获得20余万元的现金奖励。获奖带来喜悦和自信,但成长永远比成功更重要。少时离开西北小城,也曾遍寻佳酿之地,三十而立之际,又从他乡回归故乡,演绎出更加精彩的人生。现在,耿晨晨内心对于事业的坚守和自豪,有着比“归去来”更深远的意味。

什么样的事业值得奔赴、什么样的优势决定成败、什么样的平台领先未来?将自己的见识、胸怀和格局放大到无穷远,一切都是最好安排。首钢朗泽副总经理晁伟、金泽科技总经理陈超超来自首钢技术研究院,这是首钢集团最高水平的技术战略开发机构和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新应用研发中心,众多科技英才从这里“启航”。河北首朗生产副总宗福宝和生产运营部值班长马旭星、金泽科技常务副总王兴凯,以前都是首钢京唐公司能环部操作工,“首钢精神”的传承,帮助他们快速成长、独当一面。河北首朗安全总监母一鸿之前曾在中石油负责压气站项目的安全管理,参与过国家“西气东输”工程;河北首钢总经理宋庆坤曾在中粮集团工作多年,有着二十多年专业技术经验,从以前的传统粮食制乙醇行业转到现在新兴的非粮制乙醇领域,他成为行业佼佼者……来自五湖四海的“同路人”,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做有追求的职工、创造有价值的企业。大家一致认为,首钢集团搭建的良好平台、厚植的“优质”土壤,董燕以企业家精神引领驱动,团结带领这支具有创新力、执行力和协作力的高学历高素质团队,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成就了今天的首钢朗泽。

大道同行,共赢致远。记者采访行程中所见所闻所感,5700公里的“赛道”很长,故事很多,而5700公里之外,乘着资本赋能、产融聚力的“东风”,首钢朗泽的前行之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顺,新的故事更加令人期待……

公司声明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