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碰撞 智慧交汇融通——“三创”交流会典型交流侧记
发布时间:2023-09-23 16:42:12
9月22日下午,首钢“创新创优创业”交流会进入典型交流发言环节,股份公司、北冶公司、技术研究院、京唐公司、长钢公司、首钢矿投硼铁公司、首钢建投、基金公司、首钢朗泽9家单位以团队讲和个人讲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技术创新——锻造长板,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管理创新——追求极致,落实‘八个注重’提效率提效益”“商业模式创新——跨界融合,集聚资源要素提升价值创造”三个板块,将“做得好、立得住、体现发展思路”的先进典型、鲜活案例进行清晰呈现,为各单位提供了“可学习、可借鉴”的精品样板,激发了首钢职工奋力书写首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干劲和动能。原冶金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冶金专家殷瑞钰,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钢铁协会首席分析师、改革管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拥军,知名财务投资领域专家、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首钢外部董事刘景伟分别对三个板块交流发言进行了点评。
技术创新——锻造长板,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
“这是首钢智慧的最好证明,也是他从业30年来见过的最完美的技术方案”,在第一板块中,股份公司智新电磁首席工程师郝晓鹏介绍世界首条具备100%超薄规格、高磁感取向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情况时说,“这是德国西马克设计专家在视频会议中发出的由衷赞叹”。
在环形炉国产化、脱碳退火机组高速穿带、双涂机“单点进线”的难题面前,敢于对“卡脖子”说不,终于捅破了核心技术的“窗户纸”,有效巩固了首钢在取向硅钢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IF钢全新成分设计和UF钢高强外板的首发,使“问在市场、落在现场”成为引领自主创新的基石。股份公司的介绍让大家感到满满的自豪感。
多年来,股份公司坚持自主创新,聚焦“卡脖子”难题,建成世界首条具备100%超薄规格、高磁感取向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他们把现场问题当成创新课题,取向二期新建产线实现了换代升级;他们竭力领先行业半步,从客户出发,让市场说话,做长远+近期,储备+应用相结合的分层级的创新,让运行了15年的冷轧老产线焕发了青春,保持了竞争优势,打造了技术领先的“金刚钻”。
纸上得来终觉浅,深入思考、积极实践,才能了解问题的本质。与会人员认真聆听、如饥似渴,不时奋笔记录,记不过来就直接拿起手机把PPT拍下来,来自一线职工的实践故事和精彩讲述,让与会者更加身临其境,更加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让产品降本提质,才能引导行业的发展、促进双方的共赢。
“针对特种金属材料多品种、多规格、小批量的行业特点,形成了科研、试制、生产一体化的共线模式,构建了涵盖材料研究、工艺技术、设备工装、理化检测研究人员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团队,实现全员创新、全面创新。”北冶公司总经理薛轶青以《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擎打造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为题为大家介绍了北冶公司的典型做法和体会。
北冶公司以原创技术创新为策源点,致力解决高端特种金属材料的“卡脖子”问题,开展共性技术推广应用创新,材料、工艺、装备协同的科研工程化创新,先后开发出进口替代高温合金系列产品30余种、精密合金系列产品50余种,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解决了“国之重器”多项“卡脖子”难题。北冶公司的介绍让大家感受到骄人业绩的背后是家国情怀、是不断创新,更是无数日日夜夜的默默付出,要想“一飞冲天”,就要拿出“锱铢必较”的精益求精,就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汗水。
“技术研究院要成为首钢技术创新的‘发动机’。”“别人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机会。”“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把企业发展方向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我们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排头兵”“瞭望者”等词汇在技术研究院的发言过程中频繁涌现,展现出了首钢科技工作者“俯身做科研,昂首看世界”的精气神。
技术研究院围绕“打造技术创新策源地,当好技术创新排头兵”的交流发言,讲述了技术研究院在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体系创新等方面的奋斗过程,用实践生动诠释了“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的深刻内涵。
通过科研人员的深情讲述,与会人员感到,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融合是形势,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是责任,拓宽视野布局科技前沿是使命。首钢技术创新体系的不断变革与升级,为首钢的产品创新、工艺技术创新插上了翅膀、注入了动力。
思想激情碰撞,智慧交汇融通,一席现场交流的精神盛宴,引发大家的深入思考。技术创新之路,并非一路坦途。让技术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推动首钢高质量发展、迈向世界一流大型企业集团的“最大增量”,既要有“短平快”的创新行动和有力举措,也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定力。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
殷瑞钰是国际著名的冶金学家、钢铁冶金专家和战略科学家,是工程哲学的开拓者和冶金流程学的创立者,他非常关心、关注首钢的搬迁调整和高质量发展,多次到首钢及京唐、迁钢等基地调研指导工作。在听了第一板块三个单位的发言后,殷老对首钢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首钢的青年英才正在不断成长,形成了有结构有层次的创新团队,成绩显著,效益明显,尤其是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是真刀真枪的真本事。
高度的评价和专业的指导赢得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大家表示,殷老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为大家作了一场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专题指导,传授了先进的理念、技术,让大家对钢铁冶金行业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发展有了更加系统、透彻的认知与再思考,对首钢绿色、低碳、数字、智能化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管理创新——追求极致,落实“八个注重”提效率提效益
“作为钢铁行业继‘产能置换’和‘超低排放’后的第三大工程,极致能效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钢铁行业降低成本、应对‘双碳’性价比最高的关键抓手。”京唐公司副总经理吴礼云介绍说。作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首批“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培育企业,京唐公司坚定“四个一流”目标定位,从全流程出发,在追求极致能效上算大账、算细账,把握平衡抓管理,强化技术谋创新,发动全员作贡献,即便自然禀赋优越,也要加快创新步伐。
把烧结机看作是一个长100米、宽5米的“大灶台”,把海水淡化换热管束清洗剂比作“洗衣液”。生动的比喻,让现场与会人员不禁会心一笑。为了打好烧结从“落后”到“冠军”的翻身仗,炼铁作业部烧结技能操作专家郝乐组织团队成员提取了4000多个重要数据。节能改善人人可为、时时可为、事事可为。投身在多方位、全系统中追求极致,让他们尝到了“技术+管理”带来的甜头。
与会人员对照材料中的做法进行自我审视,纷纷在会议材料上划重点,并做出详细标注。大家意识到,聚焦“争做钢铁行业极致能效工程的示范者”目标,追求极致能效既有面子也有里子,形成了“今天对极致的追求,就是在投资明天的竞争力”的深刻共识。
“今年1—8月份,20项指标39次创历史纪录,经营韧性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大幅提升。”长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春生以《践行极低成本增强经营韧性牢牢掌握生存发展主动权》为题满怀自豪地介绍了企业的经营生产情况。
长钢与同行业先进企业相比,没有区位、规模、装备、产品优势,唯有在极低成本上下功夫,才能把生存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通过铁前钢后“一体化”机制,不仅让长钢焦铁钢轧工序成本从忝陪末座到全部进入行业前列,更使各单位、各工序从各自为战变为协同优化。坚持前瞻性、系统性思维,开展设备改造,以“小投入”换来了“大产出”。凡事坚持比别人快走一步、多走半步。让一个个差距变成新的效益增长点,真正体现了管粗管细不一样、管好管坏不一样。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长钢公司围绕极低成本、极致效率,以自身工作对冲市场风险,经营韧性显著增强。坚持向系统要效益,铁前钢后“一体化”机制让各单位、各工序从各自为战变为协同优化,产供销从“多张皮”变为“一盘棋”。向管理要效益,主动跳出“舒适区”,让差距变成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向技改要效益,开辟新赛道,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提振了信心。
“首钢硼铁拥有的翁泉沟硼铁矿,是亚洲最大的硼铁矿床,是硼、铁共伴生并含铀的矿产资源,嵌布粒度极细,选矿难度极大。”辽宁首钢硼铁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卫介绍说。
立足资源禀赋,首钢矿投硼铁牢牢把握“人无我有就是资源,人有我多就是资源优势,人多我优就是竞争力”,深挖潜力追求极致劳动生产率,精细管理,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综合开发,追求极致资源效率。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构建了行业标杆,盈利水平不断提升。
亮眼的成绩让人赞叹,探索的路径值得借鉴。在座有关联业务的同事,记下了首钢硼铁的特点和优势,准备在出差对标的时候,向同行进行推荐。通过分享,大家也领教了硼铁突围破局的“法门”: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资源,持续精细化管理模式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结合自身产品特点细化销售及采购管理环节,是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的积极尝试。
作为我国知名的冶金管理专家,李拥军在点评中说,首钢“三创”交流会已连续举办22年,体现出创新的传承性,首钢的创新体系在传承中实现了不断的突破与发展。他称赞首钢的管理体系建设路径清晰,形成了一个全流程量化、闭环同时又有包容性的体系,在对标指标落地方面作出了好的示范。他以翔实的数据和案例,深入分析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基本导向及路径问题,从更高的维度、更广的视野给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国际视野的高度、专业的分析、中肯的意见,让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商业模式创新——跨界融合,集聚资源要素提升价值创造
晚上6点多,文馆会场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大家忘我地聆听着交流单位的发言,发言人员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话语把大家带入到一段段创新故事里,沉浸其中,感同身受。
“竭尽全力摘取了科创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依托山、水、冬奥、科幻、工业遗存等独特资源禀赋优势,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活动类型,产生强大的客流集聚效应”“仅仅3年间,科幻大会参与专家和观众人数均增长了5倍”,首建投团队讲述了园区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的生动实践。为多省1天时间、抢1天流程,早日拿到许可证,经常在凌冬的寒风中守在大楼门前一整天等待回复意见,有时候一天往返四五次上百公里,在当天下班前最后一分钟将修改好的文件送回办事窗口;创新突破北京大型会展活动一站式审批方式,将审批周期从15个工作日缩减到3—5个工作日,创造了全市大型会展活动审批的首钢样板;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及时搭建起涵盖6大类、21项内容的产业服务体系,推动产业服务从“基础性服务”向“增值性服务”延伸……这些隐藏在园区华丽转身背后的付出更加让人为之动容。
首钢园区开发建设,在没有路径、没有先例、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首建投公司充分发挥冬奥IP影响力和园区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加快集聚创新要素、提升运营服务能力,保持后冬奥活力,聚集高精尖、高成长性企业,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做好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航天、科幻等高端产业集聚初具规模,餐饮、酒店、零售、体验等多元消费业态日趋完善,打造“一高地一支点”。在北京市的核心园区中,首钢园区百度指数、微信生态热度长期居于榜首。
“要切实增强金融服务产业能力,持续助力集团产业发展的指示要求,充分发挥‘内部投行’作用,围绕集团主业,拓展产业生态”,首钢基金公司董事总经理叶芊介绍基金公司的责任使命时这样说。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或许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商业模式创新”是目前企业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之一,创新的商业模式能极大推进企业的快速成长,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基金公司发挥内部投行作用,以基金撬动资本、引入产业,开展投融资工作,通过REITs、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推动资源整合,盘活存量资产,助力集团产业发展和园区开发建设。
“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迎来了希望;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首钢朗泽公司总经理董燕介绍首钢朗泽发展历程时深有感触地说。
成功实现“科学—技术—生产力”的转化,实属不易。首钢朗泽建成全球首套钢铁尾气工业化示范装置,产出合格生物乙醇,并从无到有开发出全新的蛋白饲料,填补了国际空白,成为全球唯一从中试跨越“死亡谷”到大工业化落地的企业,迈出了从“0到1”的关键一步。中国工程院金涌院士曾亲临项目现场参观,看到菌种“吃进去”转炉煤气的一氧化碳,代谢出来高价值的生物乙醇和蛋白,转化过程仅用22秒,激动地用“惊奇、惊讶、惊喜、敬佩!”给予评价。
首钢朗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战略投资为基石,建立独特的优秀商业模式。以技术发端,数年磨剑,跨越死亡谷,实现从“0”到“1”的突破;以资本发力,通过5轮融资,加速商业化推广,实现“从1到N”的规模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延链强链、需求带动,将产品和用户结合起来创新,打通上下游,做出了“乙醇里的高端,饲料里的贵族”。
经验给人启迪,成绩令人瞩目。一个个奋斗的故事、一段段难忘的经历,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馆会场掌声不断、场面热烈。各汇报单位深厚浓重的家国情怀,敏锐果敢的眼光魄力,出类拔萃的骄人成绩,鼓舞着现场和屏幕前的每一位首钢人。
“三个单位分享的内在逻辑,从园区到基金到产业,体现了‘三创’会的内涵,也体现了首钢高质量发展的深刻意义。”财务投资领域的知名专家刘景伟在点评时,结合行业规律对三家单位商业模式创新的做法和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对首钢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作出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通过透彻的分析和论证,给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让大家受益匪浅。
9个单位的经验,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给人启示、引人深思,从与会代表们热烈的掌声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交流单位取得成绩的肯定,感受到大家对交流单位的生动实践的敬佩,感受到大家学习先进、奋起直追的紧迫感和无限动力。
统一思想、保持定力、学习先进、凝聚合力,走在首钢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第三个年头,“3+2”步骤安排的重要节点,这样一次生动鲜活、各具特色,典型引路、启发思考的经验交流,让大家开阔了视野、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干劲,汇聚起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钢场景的磅礴力量。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