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钢要闻

倍道兼行 勇攀高峰——首钢京唐践行“双争做”述评

发布时间:2023-09-11 17:08:28

争做对集团发展有价值的企业、争做有追求的职工,核心在一个“争”字,关键在一个“做”字。首钢京唐公司党委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始终坚定目标、倍道兼行,争创价值、追求一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心求实干到底、一身担当拼到底,把望而生畏的山峰化为继续攀登的阶梯,为推动首钢高质量发展、向世界一流企业目标迈进贡献力量。

争一流 技术创新做强产品

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集团领导多次强调,要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面对严峻残酷的外部形势,只有真正通过技术创新打造自己的“金刚钻”,打造比较竞争优势,才能站稳脚跟,才能保持基业长青。京唐公司牢牢把握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坚定“产品一流”目标定位不动摇,持之以恒在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上发力,在做优做强中创价值、争一流。

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京唐公司坚定技术创新的信念和追求,瞄准前沿,攻坚克难,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汽车板成功开发第三代先进超高强钢,高成形性DH钢填补国内空白,镀锡板推进镀锡镀铬板DI材增量和拓展DR材产品用途及规格减薄,中厚板研发9Ni钢、高强海工、超高强钢等高附加值热处理产品……

“公司围绕中厚板已经建立了以9Ni钢为引领的容器类产品大纲,进一步拓展了京唐品种钢范围,拓展了高端产品市场领域,提升了公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张学峰是技术中心派驻到中厚板事业部挂职主任工程师的技术人员,他带领团队成员生产出的9Ni钢,力学性能、表面质量、剩磁等各项指标完全满足客户要求,实现批量供货。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依托首钢“一院多中心”研发体系,深化产学研融合,与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协同开展研究攻关。国内首家开发应用大高炉大比例球团矿技术、建成国内外首例“二氧化碳绿色洁净炼钢技术及应用”项目、成功试验转炉大废钢比冶炼、建设并驾驭世界首条多模式全连续铸轧产线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让技术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推动京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技术创新,让首钢京唐不断锻造更强竞争实力,收获更大市场空间——

汽车板具备IF钢、高强汽车板、镀锌汽车板生产能力,形成以外板、超高强和新镀层为特色的产品系列,实现向众多一线车企批量供货,品牌价值名列前茅;镀锡板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方阵,具备国内强度最高、厚度最薄的生产能力,产品最薄突破0.07毫米,“蝉翼钢”产品亮相北京冬奥会和党的二十大,向国内外展示了高水准精品钢铁制造能力;高端DR材实现级别全覆盖,销量国内第一;热轧产品形成以汽车结构钢、管线钢、高强钢、耐候钢为特色的产品系列,其中车轮钢连续9年行业排名第一,管线钢大批量应用于西气东输三线、中缅线、中亚C线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厚板产品涵盖LNG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管线钢、桥梁钢、风电钢、高建钢等十二大系列,广泛应用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新首钢大桥、西气东输四线、中广核全球最大海上风电等国家重大工程;满足-196℃低温容器9Ni钢交货量突破历史,实现10炉连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敢于挑战、敢于突破,在打造首钢技术创新“京唐场景”征程中,技术创新带来的“倍数”效应正在不断凸显,这让京唐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信心更强、底气更足。

争先进 对标提升自我超越

市场竞争,进步慢就是落后。京唐公司瞄准国际国内先进企业,全面审视自己在国际、国内钢铁行业中的坐标位置,按照“找差距、定标杆,补短板、强弱项”的总要求,持之以恒对标先进、追赶一流。

2018年,确定66项对标指标;2020年,确定79项对标指标;2022年,建立涵盖111项指标的全要素指标体系——从“点对点”对标解决现场问题到聚焦核心指标对标补短,再到对标缩差常态化,不断拓展对标的广度和深度。对标,体现的是追赶的态度,蕴含的是超越的决心。首钢京唐坚持与行业先进比、与自身历史最好水平比、与客户需求比,推进指标对标、管理对标、专项对标。聚焦差距、短板和弱项,构建“公司、部门、作业区”三级指标体系,上下拧成一股绳,做深做细做实对标工作;建立部长例会通报机制,推行并固化“日跟踪、周分析、月总结”制度,形成对标管控闭环,提升过程管控能力。2023年,由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围绕生产销售、工序成本、人力资源等方面,先后到多家钢铁企业开展学习对标;各专业结合实际,走出去开展专业对标80余次。在一次次对标中,追赶的步伐越来越快,超越的信心越来越强。聚焦铁成本,首钢京唐从“效率、指标、成本”三个维度,瞄准先进企业,体系化、长效制开展对标提升工作。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京唐公司建章立制、明确思路,牢牢抓住“真对标、对真标,补短板、强优势”工作方向,眼睛向内、主动作为,依托两地铁前一体化平台,制定京唐铁前对标提升工作方案,打开对标、逐月分析,找准潜力点和发力点,最终赶超行业标杆。2023年上半年,累计铁成本较对标企业低75元/吨,与去年同比缩差174元/吨。“不同于以往采用固定的标杆,今年我们把上年的指标作为基准,动态更新目标值,持续推进三级对标机制,开展‘T级五档指标’内部对标评价,对各项生产指标进行管控,使目标值更加贴近实际,对标结果也更有参考价值。”制造部技术管理室主任田贵昌说。

首钢京唐的对标评价机制总是在不断优化。2023年,围绕“打造极致效率、追求极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优势”的总目标,开展从用户到用户的全流程、全要素对标缩差工作,首次建立了用户端对标体系。同时,以历史最优、上年均值等为标尺,实施“T级五档”指标管控和评价,并选取重点指标挂牌督办,围绕重难点产品O5板、超高强钢开展专项对标、精准对标,提升高端产品全流程制造能力。截至6月底,制造端指标达标率比年初提高10个百分点,用户端指标进步率比年初提高16.6个百分点,全流程O5板命中率上半年完成水平总体较去年平均提高1.52个百分点。真对标、敢超越,靠着这股精气神,首钢京唐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正在持续提升。

争水平 反复冲锋追求极致

从发展全局来看,极致不仅是方向和目标,更是态度和标准。“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一定要学会自己给自己‘紧鞋带’。”首钢京唐领导多次强调。该公司将“追求极致”既作为长期坚持的经营方针,又作为落地见效的具体抓手,锚定“极致效率、极低成本、极致能效”,紧盯重点、扭住关键,向最难处反复冲锋、闯关夺隘,力求战必有成、战必有获。

深挖潜能,狠抓极致效率。坚持“做大蛋糕”,以高炉顺稳为基础,加强全流程一贯制管理,全方位系统优化生产、工艺、设备、运输等全过程、各环节,强化协同攻关,将流程优势和产线潜能发挥到极致。上半年,11条产线19次打破13项产量纪录。铁前系统深化产供研深度融合,保资源衔接、稳原燃料质量、精高炉操作,推动三座大高炉实现大矿批、重负荷下长期顺稳运行并持续取得突破,高炉利用系数达2.45,在特大型高炉中处于领先水平。炼钢系统转变观念,一二期转炉由“5+3”压缩到“4+2”模式运行,钢坯产能超设计能力152万吨。热轧系统狠抓作业率和轧制节奏攻关,年产突破千万。中厚板以缩短轧制间隙为抓手,加快钢坯出钢节奏。冷系产线以酸轧为代表,合理配置资源、敢于挑战极限,1700、2230酸轧产能达到国内同类轧机领先水平。“一切成本皆可降”“我们不能左右市场,但是可以左右自己的工作”,首钢京唐干部职工顶住市场压力,秉承极低成本运行理念,强化争取最好经营结果的行动自觉,坚持深耕细作、苦练内功,培育成本比较优势,不断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今年年初和5月份,首钢京唐先后研究实施两批降本增效方案,深化政策研判、深化业财融合、深化现场与市场协同,推动“从原料到产品、采购到销售、消耗到费用”全系统、全流程降本增效,上半年,实际完成降本增效吨钢215元。特别是在采购端积极作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化市场运作,对内加强极低库存管理和经济采购、经济用料方针,对外及时调整采购模式,抢抓现货资源,实现采购降本5.68亿元,以焦煤、废钢为代表的原燃料采购价格行业排名大幅改善。面对挑战和压力,除了要有目标引领,还要充分发挥每个部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把压力传递下去,做到干部职工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从降本指标下达的那天开始,京唐运输部就利用各种形式,对全体干部职工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强化广大职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生存意识。上半年,车船直取比去年同期增加15.3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时减少码头内倒费用308.7万元。冷轧部机械二级点检吴冬冬牢固树立“能修必修”的理念,多措并举开展修旧利废工作。自主修复清洗段刷辊调整丝杠8台套、修复隔膜泵5台,节约备件费用20.8万元。

全流程能源效率提升是现阶段钢铁行业减碳、降本的优先工作。首钢京唐以行业标杆能效攻关为抓手,紧紧抓住流程提效、工艺提效、设备提效三大路径,强化能源提效降本的系统性、整体性。坚持“大能源”观,精准匹配能源流与物质流耦合度,精细构建检修、排产“双错峰”模型,上半年,峰段用电比例较基线降低1.4%。紧扣能源产供输配用等关键环节,压缩能源质量过剩空间。上半年,重点指标吨钢能耗、电耗、水耗均实现历史突破。坚持“应收尽收、低耗使用、高效利用”原则,加强工序余能深度回收,高炉煤气基本实现零放散,吨钢转炉煤气回收量、二次能源发电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上半年,焦化、烧结、球团、3号高炉工序稳定达到标杆水平,1号烧结机、5号转炉被评为2022年全国重点大型耗能设备节能降耗对标竞赛冠军炉。

不断向更高的山峰攀登,向更高的目标冲刺,正是首钢京唐“争”与“做”的动力所在。

争奋斗 激发干劲永葆活力

人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职工越有追求,企业发展动能越强。首钢京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依靠职工办企业,尊重职工首创精神,发挥职工主体作用,培养敢创新、能奋斗、有追求的人才队伍,共建共享发展成果,推动人企共荣共进。

人才是第一资源。新时代企业职工对个人成长期望值更高。首钢京唐着力于以差异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尽其才,落脚于人才素质与企业提质增效共同提升,搭建各类干事平台,促进人才成长成才。

对全体职工,首钢京唐大力开展QTI全员改善,以现场标准化管理、全员快速改善为核心,以精益教育培训、快速激励机制为支撑,增强全员改善意识,培养现场改善人才。实施“改善骨干、点滴教育、云课堂、专项强化”等多种形式的精益教育培训,累计培养改善骨干589名、六西格玛绿带1409名、黑带141名、中质协黑带93名、QTI专业内训师30名。在改善骨干的带动下,职工改善参与度达到95%以上,共输出改善成果29余万项,最佳操作法473项,形成“改善即是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浓厚氛围。

创新工作室发挥孵化、培育功能,发挥领军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培养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钢轧部荣彦明创新工作室优化轧钢工培养周期,两年时间,培养了16名高水平轧钢工。热轧部张维中创新工作室建设了钳工实训平台,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培养出5名首钢集团机械点检员大赛冠军。截至目前,60个创新工作室共有创新骨干1367名,完成课题攻关2971项,解决现场难题5956个,创造经济效益超8亿元。

“想干,就有平台,有了平台,就能干得更好。”运输部职工罗林林感慨颇深。首钢京唐连续多年开展专题党员“领跑计划”活动,激励广大党员带头“争做、领跑”。在公司全方位的支持下,党员罗林林牵头组织智慧物流项目建设,实现智慧物流管控平台全面上线,使厂内运输费用降低10%,运输效率提升10%。

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留住人才。首钢京唐构建了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选、育、用、留”人才管理体系,确保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实施工作业绩累积制管理,推进薪酬激励机制改革;强化校企合作,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举办高端复合型技术人才研修班;举办领导人员大讲堂、班组长能力提升培训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推动人才提素蓄能。针对高校毕业生,公司建立了差异化培养与激励机制,实施“青蓝”工程,加强岗位锻炼,并提供政府补贴、安家补助等福利待遇,让新员工安心、踏实工作。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首钢京唐积极培育一流文化,建设幸福企业,让职工心中不仅有“铁水奔流、钢花飞舞”,也有海风轻轻吹、海浪轻轻摇的心灵港湾。

举办职工文化节、歌咏大会、高雅艺术进京唐等大型活动,丰富职工精神生活;举办职工创新节、大国工匠讲堂、职工发明大赛等,展示职工创新风采。职工的事,就是天大的事。首钢京唐持续加强幸福企业建设,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职工办实事、解难事。

开通“8872345”职工服务热线,确保职工反馈渠道畅通无阻。自2023年5月份上线以来,“职工服务热线”累计接办职工咨询事项56件、诉求事项44件,均得到合理答复。针对公司远离城市、生活条件存在诸多不便的现状,建设文体活动中心,打造月季园、牡丹园等休憩区,增设充电桩、自助洗车房、智能餐厅等经济便捷服务设施,改善职工生活品质。及时回应职工婚恋、子女教育等关切问题,帮助职工解决后顾之忧,画好人企共进的“同心圆”。

团结奋斗的氛围不断浓厚,争先奋进的精神更加昂扬。广大干部职工万众一心,凝聚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追求一流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只有倍道兼行、持之以恒,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独占顶峰。

时间不等人,形势不等人!首钢京唐干部职工将拿出奋斗的韧劲和争做的姿态,抢时间、抓机遇、练内功,瞄准目标反复冲锋,争创价值追求一流,为推动首钢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公司声明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