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绿色低碳

用绿色铺就高质量发展底色——首钢京唐绿色低碳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22-06-27 16:46:07

5.27.jpg

这里,是渤海之滨,潮平岸阔,天蓝海净。

这里,是钢铁梦工厂,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进程中,步履铿锵,行稳致远。

初夏时节,万物竞秀。渤海湾上的首钢京唐绿意葱茏、百花争艳,处处充满灵动的朝气,彰显着环保绩效A级企业的绿色底蕴。

“质量提升年”,京唐公司又将提升环境质量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了实现以京唐、焦化环保绩效双“A”示范引领为更高追求。这也是深入履行国企担当,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始终推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全流程极致效率运行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更是每一名京唐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极致效率  循环发展添动力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首钢搬迁调整和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京唐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秉承对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极致追求,使钢铁生产各个环节的余热余能得以循环利用,打造成为环境优美、资源节约的绿色钢铁梦工厂。

“从北京到河北,首钢完成的绝不仅仅是一个钢厂的搬迁,更是对绿色制造行业发展趋势的引领。”京唐副总经理王贵阳说,“一直以来,京唐着眼长远发展,统筹推进‘双碳’‘双控’工作,持续提升环境质量,提高效率效益,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做出了示范。”

早在建厂之初,京唐就坚定了“环境一流”的发展目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工作方向,坚持自主创新,采用22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铺陈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在总图布置上,以“流”为核心,打造出最优化的“物质流、能源流、信息流”耦合工艺流程,实现物质—能量—时间—空间的相互协调,整体运行稳定、协调、高效,体现了新一代钢铁厂制造流程动态运行的创新理念,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物质的减量化。近年来,京唐统筹协调各介质供需平衡,通过“源头管控”“削峰填谷”“抓主要矛盾”等方法,两端管控、中间优化,追求供需瞬时平衡,收窄工艺生产波动范围,保证供需两端设备平稳使用,建立制氧、鼓风高效协同运行模式,两套300兆瓦机组长期零故障、满负荷、超计划稳定运行,吨钢综合能耗、电耗、水耗等重点指标持续降低,不断刷新历史最好水平。京唐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绿色低碳优秀品牌”,荣获节能减排企业贡献奖二等奖。

“能源利用效率是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标志,提升效率必须永不停息。”谈到节能提效,能源技术运行中心主任王伟业态度十分坚决。

“我们充分发挥铁前一体化机制优势,各系统之间保持紧密沟通,及时有效做好生产、检修期间的能源调度和环保管控。”在生产管控中心大厅,能源技术运行中心副主任郑狄指着大屏幕说,“专业技术人员早已经完全融入产线生产,为工艺节能降碳提供点对点的精准服务。”

一直以来,京唐能源系统坚持“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理念,转变专业管理模式,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专业管理,实现能源平衡生产组织向产线、工艺深度合理用能转变,能源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要低碳,先低氮。”谈到制氧系统的节能减碳工作,供气专业工程师和景福介绍说,“低氮行动,就是在满足用户用气的前提下,实现氮气用量降低,从而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从2020年开始,我们协同全公司氧、氮用户开展低氮行动,初期的效果已经显现,今年前四个月使用侧的高炉、炼钢、冷轧等氮气使用大户均开展针对性攻关,取得了大幅度进步。”据了解,钢轧作业部从投产初期的氮气单耗44立方米/吨,已经降到今年前5个月的32立方米/吨。京唐供应侧低压氮气管网压力也由0.77兆帕降低到0.72兆帕,氮、氧比达到0.85,同比降低52%,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氮气供需双侧降低总量,制氧综合电耗也有效降低,年折合减碳820吨以上。

在京唐,精细苛求已经融入京唐人的血液中,高标准的要求激发了大家的责任和担当,为京唐的绿色发展作出了实打实的贡献。李贺昌是能源与环境部电气专业主管,对于每天的生产用电,每一度他都斤斤计较:“2022年,我们一共制定了199项节电措施,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把用电量降下来。”今年春节后,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各地都实行封控管理。为不影响节电工作的推进,李贺昌毅然决定住进办公室。“住厂生活虽然艰苦,但也给了我更多与产线接触的机会,能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工序生产规律。”通过与制造部、设备部等部门科学统筹、高效协同,他们尽可能将设备检修安排在峰段进行,今年1—5月份公司峰段外购电降低2.51%,节约外购电费1000多万元。

“绿电,直接影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消耗总量,必须尽可能多的争取绿电。”李贺昌与同事杨天亮积极研究政策变化,拓展公司的绿电接入各项工作。今年1月份,京唐成功申请成为参与购买绿色电力的直接交易用户,从2月份开始直接参与绿电交易。经过与售电公司积极沟通协调,1—5月份成交绿电8900多万千瓦时,京唐绿色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

典型示范  低碳发展强引领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企业发展观。企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发展需要实现战略转型,改变企业发展模式,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京唐坚持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指引,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管理体系。围绕低碳工艺技术应用、推进超低排放深度治理、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持续提升公司绿色低碳发展水平。2021年6月,京唐被列为全国首批二氧化碳排放在线监测试点单位。

科技创新是实现绿色低碳的根本途径。京唐立足行业前沿持续探索节能减碳新技术。

“三座高炉实施大球比冶炼,有利于首钢铁矿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利于提高入炉矿综合品位,有利于高炉增产降耗、提高高炉利用系数,降低焦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从而降低铁前工序能耗,提升高炉技术经济指标。”谈到大球比冶炼,炼铁部生产技术室主任助理纪鹏飞自豪地说。

京唐在二期项目设计之初,本着节能降耗、绿色低碳的理念,新建两条球团矿生产线,并实施低能耗、低排放的高炉大球比冶炼技术路线。项目投产以后,三座高炉冶炼的入炉球团矿比例逐步达到50%至70%,每冶炼一吨铁水,碳排放量比传统工艺降低10%以上,促进了铁前工序清洁生产,开创了国内同类型高炉的技术先河。这项技术荣获了2021年全国冶金科技一等奖。“我们的3号高炉还荣获了2020年度全国节能降耗对标竞赛冠军炉。今年年初,我们的1号高炉也申报了2021年度的冠军炉的评选,我们有信心再夺冠!”谈到冠军炉申报,纪鹏飞眼睛充满着期望。

在炼钢部采访时,炼钢部副部长曾为民感慨地说:“经过8年奋战,我们终于建成了这个项目!”他所说的这个项目就是世界首例白灰窑尾气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项目。

该项目的成功投产,将回收的二氧化碳应用于转炉吹炼的绿色示范工程中,替代了底吹氮气、氩气的使用,而且加强了炉内钢水的搅拌,既能提高炼钢冶金效果,又能在炼钢厂内部形成碳素流的小循环,年减排二氧化碳量达5万吨,该项目还被列入河北省低碳技术推广目录(2020年),纳入河北省第一批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试点项目。项目投产以来,已经形成了4项行业标准,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该项目申报了14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9篇,先后获得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冶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荣誉。

京唐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发挥沿海钢铁厂优势,践行能源高效利用绿色产业链技术创新理念,不断延伸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取得积极成果。“燃—热—电—水—盐”五效一体高效循环利用系统应运而生。“京唐的五效一体高效循环利用系统,循环发电效率大于47%,较同等机型效率提升2个百分点,位居行业第一;水电共生系统热效率高达81.5%,远远优于传统能源利用效率。”在五效一体展厅,能源与环境部给排水工程师薛腊梅介绍道。京唐充分利用临海靠港优势,一期建设日产5万吨海水淡化项目,填补多项国内外空白,二期建设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CCPP)及配套国内规模最大日产3.5万吨热法和国内首套日产1万吨膜法海水淡化项目,构建了全球首例“燃—热—电—水—盐”五效一体高效循环利用系统,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0万吨,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节能减排科技进步一等奖,受到河北省推广。

资源化再利用作为企业循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体现的是一个企业全流程绿色低碳发展的水平。锌资源循环产线生产金属化球团的同时,还能将其中的锌等有害元素脱除,实现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年设计处理能力30万吨,具有能耗低、指标先进、环境友好等特点。负责产线运行维护的秦机公司环保设备运行中心生产技术室主任贾庆松跟记者说:“锌资源循环产线是秦机公司承接京唐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个工艺运营类大包项目。我们按照‘全员、全过程’管理思路,以保障设备顺稳运行为核心,通过自主创新改善,完成了蒸汽治理改造、水浴除尘、热水消解、皮带封闭、负压吸尘等多个改造项目。产线在第一个运营完整年内连续顺稳运行,全面达产达效,京唐含锌粉尘基本实现了全部消纳处理。此项目已成为行业固废循环利用的标杆产线。”

京唐在工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推动工业固废向深加工、高值化方向发展,加快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进度。近年来,相继完成了水渣细磨项目、100万吨道路基料生产线、钢渣砖生产线、30万吨粉煤灰细磨生产线等多个项目。“循环经济中心生产的钢渣资源化综合利用产品在首钢园服贸会项目建设中的成功应用,为首钢集团引领钢铁行业冶金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促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了积极的示范。”循环经济中心研发管理室副主任程峥明说。

致力改善  绿色发展树品牌

绿色发展是企业的核心战略。京唐坚持绿色发展引领,明确环保工作定位,提出并大力践行“打造绿色钢铁就是保生存促发展”的环保理念。将环保管理的重心从污染治理向环境质量提升转移,坚持系统思维,将废气、废水、废渣污染治理从“设计图”落实到“施工图”,在地区和行业内展现了良好的企业风貌和社会责任。

“作为引领者,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能环部环境保护处处长刘恩辉语气坚定地说。近年来,面对愈加严苛的环保要求,京唐推动实施了一大批绿色行动计划项目,深度实施环境改善。

“我们围绕超低排放‘补短板’,累计投资近11亿元,先后组织实施了烧结、球团烟气脱硫脱硝超低排放改造,烧结机烟气内外循环,高炉热风炉烟气脱硫改造,烧结混合机湿电除尘等16项绿色行动计划项目,硬碰硬实现了外排指标长期优于政府超低排放要求。”炼铁部副部长黄文斌介绍说。谈到清洁生产,他接着说:“我们聚焦清洁生产‘强基础’,围绕现场环境提升,高标准、高站位推动无组织排放的深度治理,实现源头减排、标本兼治。从增加除尘点、皮带封闭、监测设备完善等方面入手,按系统、逐工序梳理现场问题点并组织整改,分批次组织完成了1245项现场环境深度治理,高炉联合料仓、烧结配料室、烧结混合机室等一批环境治理重点、难点区域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改善。”

打造“生态焦化”一直是京唐焦化的建设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先导,走绿色循环经济之路。”焦化作业部部长助理郭振东阐明了“生态焦化”建设的主体思路。

多年来,京唐焦化部立足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积极发动广大职工用创新思维解决生产中的环保难题,将焦油渣回配到炼焦配合煤中,使焦化固废得到资源化利用,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同时在废水处理领域研发多项新技术,也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今后,我们将继续实施‘一体多元’网格化环境体系管理,通过硬件投入与软件管理‘双发力、双提升’,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体系建设,持续保持A级绩效领跑优势。”谈到今后的发展,郭振东信心十足。

目前,全员参与环境改善已经成为京唐绿色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显著特征,而身在其中的环保工作者也感触颇深。“全员改善,意识先行,我们通过开展环境因素识别与环境风险分析体系知识专题培训、一对一专业上门培训及主题党日环保知识普及宣传,有效提高了广大职工环保意识。”冷轧部环保专业员律琳琳说。“这几年,我们将过去必须戴‘猪鼻子’才能进入的联合料仓治理成为视觉通透的作业现场,将S5站变为窗明几净的标准化站所。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很多,但也收获满满。”供料部环保专业员宋贵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与此同时,京唐紧跟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大力推进智慧环保,不断提升环保管理效率和水平,投资打造了集有组织监控和无组织管控两大平台的智能环保管控体系。“高质量发展,不单单靠人,也要有智能化的管控手段。”环境保护处职工韩旭谈起“智慧环保”方向明确,“我们对物料储存、物料输送、生产工艺过程方面进行全部梳理,建立无组织排放清单,健全了无组织排放治理设施集中控制系统,实现了对无组织排放全方位、全天候的管控。同时,还在生产工艺和物料输送环节安装TSP监测设施,在厂区主干道路、车间门口等位置建设空气质量微站,安装分布式控制系统(DCS),达到了对所有管控点位的实时监测、及时治理。”

干净整洁的京唐运输部自有码头,整齐排列的18台门机在紧张有序地作业。京唐引入先进的物流管理,合理规划和实施倒运、存储,装卸、吊运、配载、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降低物流对环境影响。通过优化配置海向、陆向双向资源,构建起安全、便捷、高效的海铁多式联运“黄金通道”,推动成品码头与铁路大动脉的无缝衔接、高效互动,打造出一条货源腹地到成品码头“门对门”的绿色通廊。运输部副部长夏令祥说:“围绕‘环境质量提升’工作主线,我们从运输结构调整、新能源车辆置换、散货存卸管控三方面不断发起攻势,清洁运输实现多维度突破。”

今年以来,京唐在疫情防控期间陆运不畅的情况下,积极开发海上新航线,打通物流大循环,开展“公转铁”“公转水”业务,截至目前产成品海运量创出历史新高,车船比例达到55%以上。同时,在先天海运优势基础上又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加快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实施新能源车辆置换,用最短时间、最快速度、最高标准、最严要求,高质量完成充电桩项目建设并按期投入运行,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5%以上,遥遥领先行业,更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时段空气质量管控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近年来,京唐被列为“第一批钢铁行业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单位”,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企业环保类“中华宝钢环境优秀奖”等荣誉称号,顺利通过环保绩效A级企业评审,被誉为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典范。

乘风破浪潮头立,奋楫扬帆再启航。首钢京唐将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瞄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勠力攻坚、协同创新,持续提升全流程超低排放水平,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奋楫扬帆,逐梦远航……


公司声明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3 shoug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3

中国·首钢集团 京ICP备12019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