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协同发展中担使命惠民生 打造 京冀一体化社保服务的“首钢场景”——人事服务中心推动社保经办服务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1-13 08:55:28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十周年。十年间,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社会保障领域不断扩展共建共享;十年间,首钢自信融入、自信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从先行者、探路者变为示范者;十年间,人事服务中心以社会保险等人力资源专业为抓手,以政府各级人力社保部门为助力,以各单位相关专业人员为依托,在服务集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权益保障惠民生

作为跨地区企业,首钢部分职工在各钢铁基地之间流动。由于社保没有实现全国统筹,而是由各省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统筹管理,各地待遇存在一些差异,导致出现了跨地区待遇、失业保险、工龄认定、职工安置等方面历史问题。

职工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十年来,人事服务中心多点发力,切实解决了部分跨省市职工的历史遗留问题,让职工权益更有保障,增强了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助推解决京籍农合工工龄认定问题。上世纪80、90年代,首钢招用北京市远郊区县农民合同制职工,后期根据用工需要,将其中已转为城镇户口的200余名农民合同制职工转为劳动合同制职工。

1998年,首钢整体在北京市参加社会保险统筹,作为北京市社保经办机构,当时按照相关文件,在系统中为这些职工登记了农合工期间的工龄,收取了基本养老费,记录了个人缴费情况。当这部分职工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出现了北京市各区县人社局对他们的缴费工龄不予认定的情况。人事服务中心经过多次沟通,对首钢当年由北京市及国家部委双管的特殊情况,以及农合工补缴的费用多年来一直在社保基金中运行进行说明。最终,北京市专业部门按照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意首钢对这部分转制农合工补缴工龄的认定。

妥善解决设结公司职工医疗保险有关问题。设结公司职工医疗保险自2002年3月随原首钢总公司整体参加了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后,由于政策解读不清、企业经营困难等多种原因,于2002年10月退出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其间,职工多次诉求申请恢复在京医疗保险。直到2016年12月,人事服务中心与石景山区人社局协调配合核实并录入设结公司职工医疗保险补缴及待遇落实。通过有效沟通和合理的解决方案,维护了职工个人利益不受损害。

为矿业公司职工失业保险在京参统问题寻求出最佳方案。1998年,原首钢总公司与北京市劳动局、唐山市劳动局,三方约定矿区企业失业保险在唐山市参加统筹,首钢在此期间向迁安市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自2001年开始,因职工诉求、待遇落实等原因,矿业公司失业保险采取自提自支的管理模式。人事服务中心持续推进该问题的解决进程,在2016年两地政府部门均同意矿业公司在北京完成失业保险的五险合一,有效解决了困扰矿业公司及职工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

落实杏山铁矿井下作业人员提前退休工种认定问题。随着矿业公司杏山铁矿井下采矿工艺流程的发展变化,“井下采矿工”的井下工种被细分成多个小岗位工种。职工在申请提前退休时,因档案中填写的工种与市人社局前期批复的名称不符,遇到了不予办理的情况。人事服务中心与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多次联系,并邀请进行实地调研,经过后期沟通和材料提报,同意比照原批复的9个适用工种,将细化分解的多个小岗位工种和井下基层干部共46个工种对应纳入适用范围。正值春节之际,确保了杏山铁矿600余名职工的切身利益,为职工送来实用的“年货”。

平台建设促合作

协同创新,在健全京津冀社保经办协同机制上实现突破,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16年12月13日,人事服务中心与石景山区、唐山市两地人力社保局在矿业公司共同签署了《共同推进首钢唐山地区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发展合作协议》,同时在迁安地区建立了“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唐山地区社会保障事务服务中心”简称“三方服务平台”。通过与北京市、石景山区两级人社局、医保局、税务局开展沟通合作,使部分异地职工享受了与北京无差别的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

以“三方服务平台”为依托,为迁安地区企业送服务上门。“三方服务平台”建立后,职工不需要在北京和河北之间来回奔波,现在每个月由北京的工作人员上门审核档案及办理其他业务。“三方服务平台”是首次建立跨省、跨区域社会保障政务服务平台的有益尝试,也是首钢在石景山区推进落实京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的积极探索。十年来,各平台为河北工作地现场进行退休审核3000余份、职工变更定点医疗机构2200余人次、各项社会保险业务及信息变更6000余人次、劳动仲裁10余次,开庭审理调解劳动争议,省去了企业及职工带着档案等相关资料往返京冀的风险与辛苦。一方面,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劳动关系,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体现了京冀协同发展对首钢成长的促进作用,首钢也展现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力助力疏解非首都功能。

为持续助力“京冀一体化”高质量建设,为集团驻迁单位提供更加便利的社保、医保等业务服务。人事服务中心强化两地三方协作,深入探讨并协调解决民生热点问题,充分发挥人力社保职能,拓展跨区域服务项目。为更好解决劳动人事争议问题,于2018年11月29日挂牌成立“首钢矿山街委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与区劳动仲裁院及巡回仲裁庭密切配合、形成合力;2020年8月27日,挂牌成立“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迁安矿区劳动能力鉴定服务中心”,让唐山地区需要工伤伤残鉴定评级的职工不用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目前专业人员已到矿区10余次,工伤鉴定几百人次;2023年7月11日,挂牌成立“石景山区首钢唐山地区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站”,已对矿区新毕业大学生和登记失业人员130多人提供了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区域就业政策宣讲等服务。

打造退休人员异地社会化的“首钢场景”。首钢迁安地区各单位虽地处河北,但退休职工社保在北京参统。为此,人事服务中心反复向北京市、石景山区两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说明该地区特殊情况,经过两级人社部门多次实地调研,于2020年10月16日正式成立首钢迁安地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退服中心)。作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京津冀一体化”试点,采用“政府(街道)牵头管理、企业(矿业)主体负责”的管理模式,全面负责首钢驻迁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及退休人员档案集中管理工作,实现了“三集中”,即退休人员管理服务集中、办公服务场地集中、人事档案集中,为迁安地区首钢退休人员就近就地提供与本市无差别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包括社保待遇按时足额支付、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指导开展自管组织建设等,成功打造了退休人员异地社会化的“首钢场景”。

退服中心按照集团相关精神,一是接管了矿业公司(本部、办事处、矿山街委)、股份公司、首建公司、设结公司、地勘院、原重汽公司、矿投公司、首颐矿山医院等首钢驻迁单位17024名退休人员,接收退休人员实体档案15179份,全面开展对社会化退休人员的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开发了“劳动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为高效管理服务提供了条件。几年来,落实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统筹内待遇3.85万人次,金额逾511万元;统筹外待遇48.66万人次,金额近1.27亿元;办理档案查询和社保政策咨询近3万人次。三是加强档案室扩建维护,实现标准化管理。增建档案密集柜65立方米,档案柜24个,档案室容量达到25000人。同时,创新档案编号方式,改变以往按姓名字头拼音索引为数字编码索引,对档案室的51组箱柜进行统一编号,对首钢迁安地区10个驻迁单位的退休人员档案统一进行数字编码,每本档案信息全部入机,确保定位精准。

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推进京冀协同向其他地区拓展。在“三方服务平台”成立并顺稳运行一段时间后,北京市人力社保局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社保系统中的重要作用,2017年初到“三方服务平台”进行调研,并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市人社局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以促进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过程中转移至曹妃甸的北京企业就近提供人力社保服务,协调解决企业落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支持北京企业在曹妃甸顺利落地、快速发展。2017年11月9日,京冀(曹妃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揭牌暨《京冀(曹妃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临港政务服务中心举行,标志着曹妃甸人力社保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服务中心成立后,京冀两地人力社保部门形成“一个整体”,在曹妃甸的北京企业特别是首钢,只需进一个门、到一个窗口就可以了解京冀两地政策、获得两地服务,涉及两地的社保业务也可以直接办理,不需再往返奔波于京冀两地。

京冀社保服务中心开通了北京市人力社保系统跨省、市专网专线,同时,借助服务平台优势,通过积极对接曹妃甸区中医院等单位,解决了京唐公司当地上百名职工家属就业问题。此外,该中心还在职工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等具体业务上,加大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对接与协调;在企业人才引进等重点工作中,为企业申请相关配额等特殊政策,打破企业对高端人才引进的瓶颈。

协同发展增福祉

人事服务中心推进京冀公共服务一体化进一步发展,有效促进了河北地区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

建立首钢迁安地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是创新工作思路,跳出属地管理固有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在京冀协同发展作出的有益尝试,有效满足了迁安地区首钢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的诉求。四年来,政府累计拨付企业服务经费共计370.18万元。

多年以来,矿业公司针对失业保险一直采取自收自支运行模式,目前除已经支付职工失业救济金外,节余资金6000万元。按照目前未补缴任何费用,由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方案,经初步测算,目前矿业公司节余资金完全可以承担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

在京籍转制农合工历史问题方面,经测算共需3500余万元方能解决这些农合工的待遇差。后经“三方服务平台”,未花企业一分一毫解决了此问题,为企业节约了维稳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