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度|付出与离开,回归与新生,冬奥首钢园承载北京记忆
发布时间:2022-02-14 17:24:13【编者按】
炼钢的首钢制冰了!北京冬奥会,让位于“长安金轴”西部起点的首钢园讲述了一段“归来”的故事。
这座满是工业遗存的老园区,借着冰雪重新焕发新生——这是一曲真正的“冰与火之歌”,一段“温差极大”的冒险人生。
澎湃新闻记者走进冬奥北京首钢园区,感受“雪飞天”的独特魅力,记录工业岁月里的那份厚重。
冬奥选手,飞跃首钢大跳台
谈起北京这座“双奥之城”,人们一定会联想到那些将体育和城市紧密联结的地标——鸟巢、水立方和五棵松。而今,首钢园,成为了这些地标中最特别的一个。
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从2008年到2022年,位于长安金轴西部起点的首钢园讲述了一段“离开与归来”的故事。
这座十里钢城,曾是中国工业时代最重要的钢铁中心,但为了北京夏季奥运会的环境治理,它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搬迁,只留下那些高炉、冷却塔和车间厂房;如今,当冬季奥运会来到北京,这座满是工业遗存的老园区,借着体育重新焕发出新生。
值此之际,澎湃新闻记者走访了这座“混血”的首钢园,和那些新老“首钢人”聊起了首钢和奥运的故事。
首钢大跳台夜景
“看到大烟囱又热闹起来,真的开心”
“你们要来首钢园干啥啊?不是现在为了奥运已经封闭了吗,你们还能进去?”
就在冬奥会正式开幕前的半个月,澎湃新闻记者预约进入首钢园进行采访,就在一行人来到北京搭出租车赶往首钢园的路上,不成想这次采访因为司机师傅热心的问话而提前就开始了。
“我曾经也是一名首钢工人啊。”当出租车司机张师傅得知澎湃新闻记者前往首钢园的目的,他随即亮出了自己的身份,然后就打开了话匣子,讲起来了那段“因为奥运而离开”的首钢故事。
“我是1990年代初加入的首钢,你们这个年纪可能都不知道,那时候的首钢可是中国最重要的钢铁生产中心,给北京市创造的价值可不得了。”
的确,张师傅加入首钢的那几年,是这座钢铁之城最辉煌的时光。根据当年的数据,1994年,首钢的钢铁产量为824万吨,位居全国第一。
“不过那时候首钢园里的环境不太好,这也是奥运会来到之后首钢园申请搬迁的原因之一。”张师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在首钢工作了差不多10年,在北京申办夏季奥运会成功之前,他就因为个人身体和家庭原因提前离开了首钢。
“当时有一部分人选择了跟着首钢去河北,也有一些选择了去首钢的非钢企业,还有一些留守这个首钢园,也有的职工选择自主就业。”张师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的朋友中有去河北曹妃甸的,也有和他一样转行成为司机师傅的。
“我开车经常都会看到这些大烟囱,每次都觉得挺感慨的。”作为生活在北京石景山区的出租车司机,张师傅开的最多的路就是石景山区的大街小巷,而占地8.63平方公里的首钢园是绕不开的沿途风景,“想当年,我做维修的时候,经常和工友们要爬上几十米高的这个大烟囱,一待就是大半天。”
用张师傅的话说,这些大烟囱不仅是他们那些“老首钢人”的回忆,也是石景山区和北京市的记忆,“生活在石景山的人很多都和首钢有关系,大家也都相互认识和熟悉。现在看到这些大烟囱又热闹起来,真的很开心。”
“三年计划,我们按时完成”
张师傅口中“大烟囱又热闹起来”,其实就是在北京成功申办了2022年冬季奥运会之后的几年。
如果说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成功的那一天,是首钢园写下那段“离开”故事的开端;那么2015年7月31日,北京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成功的那一天,则是首钢园“回归”故事的序章。
2014年加入首钢的设计师周婷,作为首钢园规划设计的参与者,就恰好经历了首钢园复兴的这段时期。
“我就是因为首钢园的开发和规划才来到首钢的,从2014年到现在8个年头了,一直看着首钢园的变化,确实相当感慨。”
2018年底,北京市出台了“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就此拉开了包括首钢园在内的新首钢地区加速转型的大幕。而周婷作为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部建筑设计师,和她的团队承接了首钢园滑雪大跳台的设计建造,就是这个“三年行动计划”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我们在接下这个大跳台的工程时,定下了一个三年计划,我们一定会按时完成任务。”回忆起首钢滑雪大跳台“从无到有”的过程,周婷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虽然中间经历了疫情,但是首钢上上下下都克服了重重困难,力保工程顺利完成。在打破传统工作方式的情况下,建设工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8年12月,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开工建设;2019年10月31日,场馆建成;2020年1月,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已率先完工;2021年11月,跳台主体、裁判塔和固定看台部分及配套附属建筑已全部完工,场馆运行团队已入驻,开展临时设施施工工作;2021年12月12日,伴随着造雪设备启动,位于石景山区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正式启动造雪工作。
就这样,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了北京冬奥会首个投入使用的新建场馆,也是北京赛区唯一的雪上比赛场馆,更是世界上第一个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场地。
三年计划,首钢的设计团队和建筑工人们不仅没有因为疫情耽搁,而是留下了一连串的“第一”和“唯一”。
城市的积淀、内涵、品质、特色
其实从2010年全面停产到2018年全面复兴,这些年里,首钢一直没有放弃过这片老园区。
面对土地资源利用、环境污染治理、工业遗存保护、员工就业安置、转型发展动力等多重问题,首钢集团很早就开始探索全面转型发展的路径。
也正因如此,当北京申办冬奥成功之后,已经做好准备的首钢园才能够抓住这次“归来”的机会。
事实上,早在首钢滑雪大跳台建成之前,北京冬奥组委就将办公地点设在了首钢园里,这也是为什么首钢园被称为了“北京冬奥会的大脑”。
而就在距离冬奥组委办公场馆不远处的国家冬训中心,首钢原本的精煤车间和车站用房,现在已变身为冰壶馆、花样滑冰馆、短道速滑馆和首钢冰球馆这“四块冰”。
“从2018年的选才阶段到期后的精兵、固点和优化阶段,几支国家队都是在这里完成训练和选拔的。”从1991年就进入首钢的“老首钢人”郭晓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为了保证国家队在转训中的“无缝衔接”,同时也要保证他们在训练、选拔和比赛中的质量,过去三年多时间,“四块冰”旁的办公室就成了郭晓民的“另一个家”。
一来是为了确保国家队服务保障的各种需要,二来是为了保证不同场馆的冰面没有问题。“过去这3年半时间,我感觉干了以前差不多10年的活。”
而对于郭晓民和他的团队来说,这些年,比改造场馆和保障服务更大的挑战,就是制冰。作为一群和钢铁锅炉打交道的炼钢人,他和几位钢铁工人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就能够完成“四块冰”里的冰面制作,而团队中的其中4位制冰师,如今还在冬奥会期间被抽调到首都体育馆为比赛服务。
“这其实就是首钢传承下来的基因,一种工匠精神的基因。”最令郭晓民有成就感的,是他们零差错保证了国家队的训练和比赛,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国奥运军团的“王牌之师”短道速滑队。
从冬奥组委的办公中心,到“四块冰”,再到首钢滑雪大跳台,首钢园如今因为冬奥会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这只是首钢园“回归”与“复兴”的开始。
郭晓民
郭晓民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首钢园作为“冬奥遗产”,在“后冬奥时代”还将成为全民健身的一个中心——滑雪大跳台拟截取其中一段向市民开放,体验滑雪乐趣;“四块冰”将承接更多国际比赛和职业俱乐部的比赛训练;还有首钢园的极限公园,将是年轻人挑战自我的另一个舞台。
当体育文化和工业文化在首钢园中碰撞交融,这座“混血”的十里钢城成了“双奥之城”进行城市更新的新地标。就连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走在首钢园中,他都不禁赞叹,“工业旧址上建起标志性建筑,这个理念在全世界都可以说是领先的。”
《人民日报》也曾对首钢园复兴有一番评价,可以作为首钢“离去和归来”故事的总结:“工业遗产不仅承载着工业发展的足迹,它也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
来源:澎湃新闻